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茜 通讯员 冯嬿 叶超

5月9日上午,趁着不那么忙碌,陈亮躲在货车里打盹儿。

他和老婆,在杭州市拱墅区朝晖街道黎园社区经营着一家信德生鲜超市。面积不大,90多个平方米。区域分明,靠墙货柜主要是日用品,最里面是粮油辅料等,而店里最大空间用来摆放蔬菜和水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人来来往往,除了社区居民,还有附近的上班族。

这两年多来,疫情反反复复,支撑这么一家小店,很不容易。陈亮说,之前拱墅区因为疫情启动二级响应,小店关闭了几天。“幸好社区帮忙牵线,建立了微信群,把我们这些小店店主拉进群里,跟居民们直接对接,走了线上订单。真的帮了我们大忙,不然我们进的货都要烂了。”

】小店暂时关门,蔬菜水果怎么办?

正着急的时候,社区出面了

4月23日凌晨2点,拱墅区启动二级响应。

陈亮接到消息时,正在勾庄进货,当时大部分货已经装了车,差不多有三千多元。“心里就开始发慌,觉得疫情严重了,店还开不开得成都是问题,进了货还能卖吗?果然第二天早上就接到通知,所有店都暂时关闭,开不了了。”

陈亮说,当时夫妻俩在店里整理货物,心里急得很。“通知也没说具体要关门几天,店里的货该怎么办呢?天气眼看越来越热,能放一放的也就算了,那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可放不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亮的焦虑,社区是了解的。

“当时社区跟我们说,放心,他们也会想办法。”

很快,到了那天上午10点多,陈亮就得到了社区消息,让他们准备准备,店不能开,但是线上的业务可以做起来。

】小店虽关门,线上生意照做

这个平台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帮助

“社区建了一个群,群里有267人,大部分是居民。社区介绍我是生鲜超市的老板,有需要的就和说。后来,很多居民都开始私信加我。有想买的东西,就发给我。”陈亮也是一身干劲,他说那几天增加了不少顾客,懒得出门的租客和那些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居多,“不会用微信的,就直接给我打电话,我都准备好然后送上门,也不远,都在社区里。”有些居民一次买几元、十几元的东西,他也照送不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囤的货都卖了出去,关店的日子里,陈亮还跑了几趟勾庄补货。“感谢社区搭建的平台,给我们这个小店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一方是百姓需求,一方是小店生计

社区探索对接两头,加入帮帮小店计划

陈亮35岁,安徽阜阳人,2010年就来杭州闯荡,原来在临安、下沙搞水产批发,后来在黎园社区开了这家生鲜超市,老婆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都在店里忙活,陈亮则每天跑进跑出,一般凌晨两点多去勾庄,五六点回到店里理货、做生意,有时下午还要去一趟勾庄进一些干货,每天睡眠时间加起来也就5小时。“小本生意,赚的都是辛苦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亮有两个孩子,都在老家,一个13岁,一个3岁半。夫妻俩月月往家里寄钱,开销挺大。“这个小店房租一年将近10万,我们在小区租了个一室一厅,一年房租也要2万多。”。

夫妻俩挺乐观,“这波疫情来得及,控制得也快,生意慢慢好起来了,而且在社区帮助下,这次增加了20%的客流量,也算是好兆头。”

这次被社区拉进群里的不仅仅这家信德生鲜超市,还有五金店、理发店等。社区从百姓生活的需求出发,为双方做好对接服务,也确实起到了帮扶社区这些小店的效果。

黎园社区是个老小区,2000多住户,三分之一是老年人,三分之一是出租户。据社区统计,辖区内有64家小店,大部分是餐饮店。“之前看到《钱江晚报》在帮帮小店,拿出版面给小店做广告,我们社区也想为这些有困难的小店做些实事。毕竟小店的配套服务对老百姓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社区工作人员告诉小时新闻记者,社区能做的,就是帮这些小店和居民牵线,做好“红娘”。

朝晖街道以黎园社区为试点,开展了“摸清两张清单、对接供需两端”的探索。街道社区积极摸排辖区居民需求清单、小店服务能力清单,将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紧密衔接,引导小店微信下单、视频直播、跑腿代买、上门理发,为居民提供服务,让小店能好好活下去,让居民的生活继续方便下去,让朝晖的烟火气滋养更多人、吸引更多人。

街道12个社区共有餐饮、生鲜、五金、理发店、小诊所等近1000家小店,今年4月23日凌晨,拱墅区实施疫情防控二级响应,这些小店全部暂停营业;4月30日,全区结束二级响应后,小店基本都在1天之内重新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