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医心鉴》是唐代蜀地名医昝殷的中医食疗学著作。昝殷(约797—859),唐大中年间任成都府医学博士,编著有《经效产宝》《食医心鉴》等医学著作。《食医心鉴》在唐宋时期有一定影响,屡有医书引用其文,仅《证类本草》就有相关引文逾百条。然而,成书于元早期的典章史巨著《文献通考》仅收录了昝殷的《经效产宝》,却未言及《食医心鉴》,而《宋史·艺文志》虽然列出《食医心鉴》,但相关卷数、描述均有误。

元代以后的医书,再无直接引用书中文字者,可见原本可能在元代早期已经亡佚。今日可见之《食医心鉴》,是民国时期基于罗振玉1901年在日本东京发现的辑佚本,重新刊刻出版的“东方学会本”,罗振玉在该版本之后撰有跋文一篇。

发现日本辑佚本

罗振玉(1866—1940),浙江省人,清末著名学者,致力于古文献学、古文字学,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贡献巨大。在《食医心鉴》的跋文中,罗振玉描述了在日本偶遇该书的状况:“光绪辛丑游日本,得之东京,卷端有‘青山求精堂藏书画之记’及‘森氏’二印,后有丹波元坚及森约之手识二则。”

“青山求精堂藏书画之记”为19世纪中期,日本知名汉医学家青山道醇的藏书印。青山道醇精通汉医学,著有《针灸备要》等书,此外他还收藏了大量日本汉医古籍。根据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公开的日本古医辑,凡注明“青山道醇旧藏”的医书,如《医学读书记》等,大多于卷首钤印了“青山求精堂藏书画之记”的印章,由此可推断出“青山求精堂藏书画之记”当是青山道醇的藏书章。也就是说,罗振玉所见到的这本《食医心鉴》曾被青山道醇收藏。

另外,这本《食医心鉴》上的“森氏”印章则是日本汉医文献学家森立之、森约之父子常用的藏书章。森立之(1807—1885)早年师从多纪元坚,是江户后期日本杰出的医学家、文献学家与考据学家,是日本考证医学的泰斗级人物,其子森约之(?—1871)也是日本汉医文献大家。

在日本历经两次校勘

《食医心鉴》在日本形成辑佚本后,又经过两次校勘。罗振玉跋文所言“手识二则”如下:其一,“辛丑六月朔,校读于掖庭医局。是书伪字殊多,不敢臆改,一依其旧云。元坚识”。其二,“嘉永甲寅仲秋晦夜灯下校正一过。约之”。第一则手识为多纪元坚所写。多纪元坚(1795—1857),日本江户时代后期汉医学家,其父多纪元简、兄多纪元胤均为著名汉医学家。多纪家族祖上姓氏为丹波,后改姓多纪,家族中有著名汉医学家丹波康赖,故多纪元坚父子在著作或藏书中也常常用“丹波”姓氏署名。此识语未署姓氏,应是罗振玉根据其习惯所言。该识语中的“辛丑”为1841年,多纪元坚于这年完成了《食医心鉴》的一次校勘。森约之识语说明,他后来也对此书进行过一次校正,时间是嘉永甲寅年。嘉永是日本江户时期的年号,嘉永甲寅是1854年。

在两次校勘之前,《食医心鉴》辑佚本已然存在,那么辑佚者是谁?罗振玉跋文曰:“此本乃日本人从高丽《医方类聚》中采辑而成,虽不能复原本之旧,然当以得其太半。”《医方类聚》是15世纪朝鲜官方编纂的汉医名著汇编,辑录了152部中国唐、宋、元、明初的著名医书及1部高丽医书,共计153部,合266卷(今存262卷)。该书的最初版本只有三十套。1592—1598年,日本丰臣秀吉攻打朝鲜,其间,日本将领加藤清正将一部完整的《医方类聚》抢回日本,后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这也是该书唯一一部流传至今的原初版本。此后二百余年,能看到这部书的人实则非常有限。到1852年,在幕府医官喜多村直宽的主持下,《医方类聚》才开始进行校补,直至1861年完成并重刻《医方类聚》,史称“文久元年本”。多纪元坚和森约之的校勘时间均早于《医方类聚》文久元年本,因此,该辑佚者是直接从宫内厅书陵部收藏的原本《医方类聚》中辑录并单独刊刻发行的。不难推断,该辑录者应当是与当时官方保持密切关系的医家。但罗振玉所见《食医心鉴》辑佚本辑者具体是何人,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确难考证,在此阙如为好。

东方学会本出版

罗振玉将日本《食医心鉴》辑佚本带回国内后,由东方学会于1924年刊刻付梓。必须说明的是:此“东方学会”与日本的“东方学会”无关。后者前身是成立于1947年的“东方学术协会”,1948年更名为“东方学会”;前者是1923年由罗振玉等人在中国发起的学术出版机构。东方学会的创始人除罗振玉外,尚有辜鸿铭、王季烈、王国维、陈三立、郑孝胥、宝熙、王秉恩、刘承干等共计二十位各界名流。由于时局混乱,东方学会并未像罗振玉等人最初期待的那样在学术研究方面大放异彩,但尽管如此,学会还是刊刻出版了多部难得一见的古籍经典,现今所能见到的《食医心鉴》辑佚本即其中之一。东方学会本《食医心鉴》卷前有“食医心鉴目次”,内容不分卷次。全书三十二页(不含目次页、跋页),每页二十四行,每行二十三字,书口有“食鉴”二字和页数。全书共收录食方211首,以其所治疾病分为十三类。除“小儿诸病食治诸方”类外,其余每类食方之前均有概论一则,如《论中风疾状食治诸方》等,共计12篇。诸食方的编写体例统一,每方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方名,此部分经常包含食方针对病症的简单描述;第二部分为食方的配伍情况,即正方部分;第三部分为该方炮制和服用的方法。

正是通过罗振玉等一众学者的努力,才使得大批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献在我国重见天日。今天,通过对《食医心鉴》辑佚本的研究,可以管窥唐代中医食疗学的理论与实践,这对丰富唐代食疗学、营养学、保健学有关认知,梳理中国食疗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完)(原标题:《食医心鉴》日本辑佚本的回流故事)(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姜辉

责任编辑:杨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