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诚先生的巨著《南明史》,最近匆匆看完,感慨良多,先分享些心得。
那时读《明朝的那些事儿》,讲述明朝的灭亡,书中并没有分析太多,崇祯挂上景山的那棵树,整部作品就收尾了。
以我自己读历史的体会,汉唐两宋元明清,明朝的灭亡是显得最“奇怪”的,或许也可以说是最“逢时”的。
崇祯刚登基不久,大明帝国就已经陷入了一种里忧外患:关外,有八旗军已经准备兴兵南下;关内,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这两件独立事件的背后,其实还有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原因——气候因素。
明末的中国处在一个小冰河时期,这种全球气温偏冷引发的与人最密切的后果就是粮食大幅度减产,政府一旦没法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而是交给老百姓自己解决温饱问题,社会就会剧烈动荡。
全国各地动乱频出,改朝换代的历史大戏自然又要上演。
出处见水印
明末历史让人“意难平”的一点,就是后来的“小朝廷”为何没能像东晋、南宋那样延续国祚,而是折腾了20年,然后就“烟消云散”了。
东晋固然是比较远的,不如说北宋末年,那时金人掳掠了徽钦二宗,带走了北宋大部分的财富,赵构还能在临安另立朝廷,之后,如果不是杀害岳飞,南宋没准真能直捣黄龙,收复山河故土,再造宋室。
无论如何,南宋都延续了自己的国祚长达1个半世纪。
反观当时的“小朝廷”,坐拥的军队、土地、财富、人口在质量与数量上都占优,结果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估计当时的满人自己也没想到怎么自己凭借区区几万八旗军就白捡了个大帝国,就像渣男在路边捡了个失恋买醉的女子般,不是那么努力就轻松获得的东西,珍惜是不必的,乱来是肯定的,那种卑微与自负的扭曲统一自然会催生“天命在我、天朝上国”的“空无一切感“。
当然,1644年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也就是“南明史”),最有话语权的是三拨人:
第一拨,是以李自成为核心的农民起义军;
第二拨,是入关的满人以及降清的汉族官僚(士大夫);
第三拨,是明朝的皇室遗族以及未降清的汉族官僚(士大夫)。
说个不好听的,如果这三拨人都能扎下根,中国历史又将出现一个“三国时代”。
但历史没有如果。
关于李自成的失败,大量的史料提示我们,“读书少是真的要吃亏的”。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并没有第一时间进行政权建设,如没有稳固根据地、没有安抚(收编)前朝官僚,而是延续之前的流寇思想,”大杀四方“,这就是把本来可以团结统一的旧官僚旧地主们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要么是新兴的满清、要么是初建的南明。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烧掉下属们与袁绍来往的各种信,并非只是大度,而是为了安抚下属的心,若是杀得太急太狠,曹操弄不好就会被下属们集体反水。曹操深知,清算可以慢慢来,只要权势稳定下来,今后有的是机会——书信可以烧掉,写信的人的名字当然是要记在小本本上。
这也是给那些下属一个提醒,”我知道你们的过往,但我不动你,给我好好卖命,否则分分钟找个理由做掉你。“
李自成显然是没参透政治学的这些小精妙——恩威需要并施,狡兔未死,你怎么能把人端上砧板?
新兴的满清政权因为自知实力弱,稳固政权才是第一位的,于是,对前朝的官僚、权贵自然是又拉又打,其实能诚服的这些前朝官僚、权贵并不在乎是谁坐在龙椅上,只要他们自己的地位、权益能得到保障,大家就能”和平相处“。
这种人过去有,现在也会有。
最后说到这南明小朝廷。本文由up主【LSmiler】制作并授权独家发布,欢迎前往主页关注、评论、弹幕。
说起来,因为八旗入关不久,当时的中国从上至下都还是很抵制这新兴政权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作为正统的延续,南明是有足够的实力与机会先稳定再反攻的。
然而,南明的这些人在”新君“这个核心问题上就出了昏招。
第一个致命问题是,没有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新皇帝。
这就有了各方势力各自为政,搞出了一套类似”藩镇割据“的局面。
而为什么东晋和南宋能立得住?自然是因为有个共同认可的新主作为领袖——不管是实力层面的还是口号层面的。
第二个致命问题是,准备与清兵议和,去搞李自成。
如果说李自成读书少把自己玩死了,那么,南明的这些权臣们则是把书读死了,于是,从容地把自己玩死了。
拜托咧,北宋与南宋的历史你们是忘了吗?
北宋联合金国灭辽,辽国完了,金国直接南下把北宋收拾了;南宋联合蒙古灭金,金国完了,蒙古直接南下把南宋一锅端了。
对于南明而言,李自成的确是个威胁,但清军围困农民军的时候,南明要做的不应该是趁机去打清军吗?
好家伙,李自成与多尔衮这边打得那是一个火热,南明这边隔岸观火,风花雪月的那是一个滋润,这才是真正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历史读到此处,“啼笑皆非”。
读《南明史》时,才知晓有孙可望等大西军人物,而他们的众多举措才颇为正确,第一,自然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了争取当地的汉族官僚势力,孙可望等人先是主动废除了大西国号,拥立明室;接着,对地方官僚恩威并施,双方为了共同的利益都有所让步,这就进一步缓和了彼此的矛盾。
可惜,此时的南明实力已大不如前,全国各地一旦习惯了现在坐在金銮殿上的满人皇帝,心态和行为都会有各种扭转,南明的消亡,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另外,读《南明史》时,会注意到清军入关几乎动用了全部的青壮年男人,之后算上病死、战死、生活腐化的,整体实力已经大不如以前,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用“以汉治汉”的思路,居然还大获成功了!
居然还大获成功了?!
虽然不可思议,但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失败的核心,是人性吗?
我想,就是人性。本文由up主【LSmiler】制作并授权独家发布,欢迎前往主页关注、评论、弹幕。
人性如此,再多的拼搏也没有未来,结局早已注定,这样的奋斗恐怕才是最可悲的。
昌平区的李自成雕像
【写在后面】
很多人知道诗人顾城,但未必知道历史学家顾诚。
平心而论,读诗带来的快乐远远不及读史,我阅读过不少诗作,太文艺的作品适合承平时代的大多数,混乱之际的极少数——因为无论是哪个时代,在有人负重前行的日子,总有人替你岁月静好。
大历史下,平民自然是悲壮的,他们被迫处于一段历史中,没有选择的机会。读《南明史》,我好像能看到乱世中的老百姓苦苦谋生的惨状,让人心酸不已。而看到各路货色展现人性中的荒唐,又会油生一种”既晓则用“的杂念来。
顾诚先生(1934—2003)
说回顾诚先生。
顾诚先生去世时,年仅69岁,倘若能再多活10年,给后人留下的肯定不止《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等几本巨著。或许,正是这位“老学究”秉承传统文人那种“以学术为生命"的极端严谨,才会操劳过度,走得太早了吧。
读此书越发深入,对顾诚的敬意也就愈发浓烈。我不知道各位阅读量较大的朋友是否有这种感觉,就是作者在行文上是”遣词造句“还是”玩弄辞藻“其实是能一眼看穿的,好文章不是各种花里胡哨的修饰,而是用最形象、准确、平实的用词描述要表达的内容——就像菜市场能”一刀准“的肉贩,平凡又不简单。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先生这样的境界,我应该是达不到的——我是个多么急功近利又贪财好色的俗人啊。本文由up主【LSmiler】制作并授权独家发布,欢迎前往主页关注、评论、弹幕。
读罢读客文化新出的这套《南明史》,我唯有后悔接触的太晚,如果不是读客对其再版且推广,我可能要再隔几年才会接触到,那么,天下还有多少好书未被后人重新发现呢?
后悔啊,学生时代要是能再多读一些好书就好了!
以上就是初读《南明史》的心得,等深读后再分享一些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