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笔 牛牛

01 东方巨龙,是何来历?

01 东方巨龙,是何来历?

晚上11点多,我看到“纤夫老王”发了一条朋友圈。顿时眼晴一亮,睡意全无。

老王讲的是“东方巨龙风筝”。

其中一张配图:40多米高的商场大厅中,一条“巨龙”从天而降。光“龙头”就有3米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从床上爬起来,打开电脑搜索。

就是这条“东方巨龙”,总长度260米,总重量120斤,龙片直径1米3,是中国最大的龙风筝,需要四十个人共同放飞,风筝绳比大拇指还粗……

最令我惊讶的是,制作“东方巨龙”风筝的,是一群平均年龄78岁的老人,年纪最大的已经91岁了。

这样巨大的工程,复杂的工艺,几位老人是如何完成的?放飞过程中,又遇到哪些困难?越想越好奇。

我在微信上呼叫老王。

老王是超大型风筝非遗传承人,77岁。

老王说,要把“东方巨龙”的事讲清楚,你必须去一趟德清,找“江南风筝王”张志刚。

张志刚79岁,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创制的“羽毛风筝”闻名中国风筝界,他还曾跟随“曹氏风筝”的代表人物费宝林先生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潍北海滩,巨龙陨落

02 潍北海滩,巨龙陨落

劳动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我开车前往德清,拜访张志刚老人。

高速上车很少,直到驶入“莫干山”出口的匝道,排起了长队。防疫人员一辆辆车检查健康码和行程码。

早上9点,我来到德清县闹市区的一个老小区。

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香樟树,房屋外墙是灰色的,上面还拉着不少电线。

上到三楼,一位阿姨在窗口和我打招呼:“你就是牛牛吧,欢迎欢迎。”

她是张志刚的爱人徐亚乐阿姨。徐阿姨领我进屋,我们穿过客厅,来到露台上。

张志刚穿着一件黑色的夹克衫,戴着黑色的棒球帽,坐在一张长方桌前,正摆弄一个“龙头”——和我之前在照片上见过的差不多。

张志刚介绍:“这个龙头是缩小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志刚原来是昆剧团的,1984年,41岁开始玩风筝,第一次参加湖州职工风筝比赛,就拿了第一名。

1986年,张志刚代表浙江省去山东潍坊参加全国风筝比赛。

浙江省的参赛风筝中,有一只“龙风筝”,龙片直径1米,龙头是用自来水管焊接起来的,风筝绳是粗麻绳,风筝总长度200米,是浙江省的王牌风筝。

张志刚说:“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龙,当时龙头还只有个框架,我们在潍坊体育馆赶了4天工,才把龙头完全做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赛在潍北海滩上举行。

浙江省的队员们把“龙”铺在海滩上,但“龙”实在太大了,还没完全摊开,比赛开始的锣声就敲响了,大家只能急着放飞。

“龙身”迅速飞上天,飞到100多米的时候,出事了。

海滩边停着一排军用卡车,卡车两侧有挂钩,因为“龙身”没有完全展开,上天时东倒西歪,其中一节,刚好挂在卡车钩子上。

一半的“龙身”在天上左摇右摆,另一半被卡车勾住,飞不上去。

海边的风还和你客气啊?要死人的。

浙江省一共七名队员,拼命拉住绳子,但根本不是对手。

“嘣”的一声,风筝绳断了。

龙头在海滩上拖行,拖出了一条“沙路”,最终折戟沉沙……

张志刚说,这么多年来,他参加过许多风筝比赛,获了不少奖,被大家送了一个“江南风筝王”的称号。但他一直有个梦想,想做一条“东方巨龙”,成功放飞,弥补当年的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志刚老人

03 中风了,手抖了,还怎么扎风筝?

03 中风了,手抖了,还怎么扎风筝?

2006年2月的一天,张志刚早晨醒来,发现自己下不了床了。家人把他送到医院,做了检查才知道——中风了。

中风后的张志刚,走路一瘸一拐的,手也开始抖了。

张志刚想:有些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2007年,经过一年的恢复,张志刚开始动手制作“东方巨龙”。他去山里买了十几支毛竹,找老师傅劈成竹篾,拿回来扎龙头和龙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问张志刚:“你手抖了,还怎么扎风筝呢?”

张志刚伸出一只手,给我看:“不光手抖,手指还是僵硬的,没办法弯曲。” 他的五根手指只有轻微的弧度,像几根干枯的棍子。

张志刚继续说:“那就多花些时间呗,原来一天的事情,现在花三天做。我没什么其他爱好,每天就坐在露台上扎风筝。”

我实在难以想象如此精美的龙头,出自一位中风后手指都没法弯曲的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其中一个龙片,张志刚扎了一百个

张志刚说,要想把巨龙做出来,放上天,靠他一个人不行,还得有资金和人力。

他是退休工人,退休金5000块一个月,爱人会时常补助他,但还远远不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志刚和夫人徐亚乐

张志刚估算过,光巨龙的材料费,就得七八万块钱。钱和人,他都没法解决。

这时候,“纤夫老王”来了。

04 钓鱼也能做风筝?

04 钓鱼也能做风筝?

2008年9月,老王来德清看望张志刚。

老王看到露台上“龙头”的骨架,还有百来个“龙片”,篾子已经扎好,没有裱糊,老王心里很受触动。

老王说,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奔跑的人。他觉得张志刚是这样的人,中风了,还坚持追逐自己的梦想。

老王回杭州后,联系了报社的朋友。

2008年9月18日,钱江晚报以《巨龙风筝,谁来接力舞东风》为题,报道了张志刚想做“巨龙风筝”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被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的领导王淼看到,他在报纸上做了批示。

德清县文体局副局长亲自登门,把15000元交到张志刚手上,并将德清图书馆里1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厅,给张志刚制作“巨龙风筝”使用。

老王又找来朋友老鲍,老鲍77岁,是放“盘鹰”(鹰风筝的一种)的高手。

还有阿渭(胡渭泉),1946年出生,年轻时在部队画毛主席像的。阿渭喜欢画画、摄影,还会丝网印刷,在结识张志刚、王纪仪后,加入巨龙团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渭(胡渭泉)

2009年刚过完年,张志刚和老王去上海,买风筝绳。三根龙筋绳,花了8000元,一条放飞绳(100米),又花了420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龙”绳

2009年5月,先做了23片(龙片),在德清体育场试飞。

风筝一飞上天,就东倒西歪,在天上翻滚。收回来一看,横担都弯曲变形了。

龙片两侧各有一根“横担”,是用来保持平衡的,就像杂技演员走钢丝,要拿着一根平衡杆,其原理是一样的。

横担是竹篾做的,但“龙片”太大了,竹篾吃不住这么大力。

最后,他们想到用鱼竿来做横担。鱼竿是碳素纤维,不容易变形,重量很轻。

2009年6月,天气已经很热了。老王和老鲍赶到余杭的钓鱼竿厂。

钓鱼竿厂的老板,女的,四十多岁。

女老板说,最便宜的钓鱼竿,也要20多块钱一根。

200根就是四五千块钱了,他们负担不起。

女老板看这两位老人大老远赶来,于心不忍,说:“要不你们去废品仓库看看,有合适的话,就拿去用吧。”

工人带他们来到废品仓库,门一打开,老王、老鲍直接傻眼。

堆积如山的鱼竿,各种颜色,大大小小,全部堆在一起,进去的路都没有。

老鲍在外面接应,老王手脚并用,爬上钓鱼竿堆成的“山坡”,一点点寻找。

老王找到合适的,老鲍就进来,把鱼竿一根根传递出去。他们早上8点到的,搞到中午12点多,终于找了300根杆子。

王和老鲍,从头到脚都是黑的,像刚从煤矿里爬出来。

老王穿了件短袖,外面套了件夹克背心,背心脱下来,身上一个背心印子。

老鲍也吃不消了,一屁股坐在地上,用宁波话喊着:“热煞了,热煞了,津津热煞了(真真热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鲍(鲍昌年)

厂里的工人问他们,要不要留下来吃中饭?

老王累得不行,摆了摆手,说:“饭不吃了,开水有没有。”

05 这种感觉太过瘾了

05 这种感觉太过瘾了

张志刚指指我进门的方向,说:“对面那个幼儿园,原来就是德清图书馆。我每天早上过去,做风筝,中午回来吃个饭,下午继续去,基本一天都在那里。”

“老王和老鲍,每个星期来德清两天,帮我的忙。”张志刚说。

德清图书馆的党支部书记徐志雄,五十多岁,原来不玩风筝的,被他们感动,也加入进来。

“东方巨龙”有四段,一共100个龙片,总长度260米。

2009年10月2日,“巨龙”在上海奉贤第一次亮相,试飞了两段(120米)。11月1日,厦门“大洲杯”风筝节,“东方巨龙”获得“龙串类风筝”一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厦门,“巨龙”二飞

2012年11月14日,深圳“大梅沙”国际风筝节。

上海,厦门都只放了两段,这次放三段(190米)。

此行有四员大将:张志刚管龙头起飞;徐志雄托住龙头;老王指挥放飞;老鲍负责将放飞绳拴在边上的旗杆柱下“保定”。

“保定是啥?”我很好奇。

张志刚解释说,这是老王在大观山养猪时学的,给猪打针,要先用麻绳把它的獠牙套住,它就不会乱动了。保定,保护而安定之。

比赛这天,大梅沙海滩上风力有三级,主办方派了几十个志愿者协助放飞。

“龙”刚摊开在沙滩上,一阵大风吹来,“龙尾”就上天了。

但场地(沙滩)是竖的,风是横着吹的。

“龙”在天空中迅速转向,朝大海的方向摆去。还来不及上天的“龙身”,在沙滩上拖行,“啪啪啪”一连折断了十几根横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尾在空中转向

老王赶紧指挥大家拉紧绳子,除了志愿者,边上还有许多围观群众,也陆续加入进来。

天地之间,好像有一根拔河的绳子,这是人与自然的角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志刚说:“这种感觉太过瘾了,谁看见都想来拉一下。”

风筝足够大,横担断了十几根,不影响它在空中挺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到有部分横担残缺

比赛结束后,大家齐心协力收回风筝,都累瘫了,躺在海滩上休息。

只有三段(190米)的“东方巨龙”,获得了国际风筝节“最大风筝”一等奖。

06 巨龙计划被迫中断

06 巨龙计划被迫中断

2012年深圳回来后,“东方巨龙”计划被迫中断了。

第一,经过三次放飞,巨龙有破损,修复需要场地。

风筝做好后,德清图书馆把场地收回了,之前是免费使用的,不好再过多要求。

第二,没钱了。当初15000块早花光了,几位老人还贴进去不少。

巨龙风筝有120斤重,光龙头就有20斤。去厦门、深圳比赛,都要装在大箱子里,再用货车一路送过去。

出去一趟,光运输费就得七八千块,还不算人的衣食住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巨龙厦门放飞

“东方巨龙”被暂放在德清文化馆的仓库里,后来,文化馆也搬家了,“龙”又挪到德清县博物馆楼梯下面,一个暗无天日的小房间里。

这一放就是7年,“巨龙”变得残破不堪,心痛啊。

直到2019年,木子(李芸)到老王家做客,听说了“东方巨龙”的故事。

木子是杭州工艺美术馆“为天下手工发声”的主理人,90后姑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子(李芸)

木子又把这个故事讲给朋友俞晓磊听。晓磊是浙江6频道“我是大赢家”的编导,晓磊觉得,巨龙一直存放在小房间里,太委屈这条“龙”了。

3月份,俞晓磊找到老王,说帮他们找到了赞助——“蜂之语”集团。

老王拿着“东方巨龙”的相册,来到“蜂之语”在朝晖的办公室,见到了总经理段。段总穿着一件淡蓝色的短袖衬衫,黑色西裤。

老王说:“我们想把巨龙放上天,之前放了三段,这次想放四段(260米),我们会尽我们所能,来宣传企业,达到双赢的目的。”

段总听完,又看了老王带来的照片,当即决定,赞助30000块钱。

2019年6月21日,“我是大赢家”节目开播,老王、老鲍、“蜂之语”的段总来到节目现场,张志刚在德清家中连线,大家都上了电视。

“龙腾飞”的希望就在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鲍(89岁)和老王(74岁)

07 赤膊上阵,钻进雨棚

07 赤膊上阵,钻进雨棚

“蜂之语”桐庐工厂提供了200多平米的工作室。

巨龙团队除了修“龙”,还要制作一个“蜂”风筝。“蜂”风筝是引导风筝,比巨龙先一步上天,主要作用是:帮助起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作“蜂”风筝

74岁的老王,几乎每天赶去桐庐,来得及就当天回,来不及就住在边上的旅馆。吃饭在边上快餐店解决,吃完回来继续干。

89岁的老鲍,大夏天的,也一早赶到桐庐,和大家一起修“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酷暑,老鲍修龙片

张志刚(76岁)因为行动不方便,留在德清修“龙头”。

张志刚家露台上搭起了临时雨棚。

正值梅雨季节,雨棚里又闷又热,浑身上下都是黏的。张志刚直接赤膊上阵,钻进雨棚,没日没夜地修复龙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晚,张志刚在露台上赤膊修龙头

楼上邻居吕宏,每天都来帮忙。还有朋友张加贤,年轻时是德清篮球队的中锋,后来当了篮球教练,来帮一会忙,还要赶去上课的。

吕宏和张加贤在六、七、八,最热的三个月和张志刚一起修龙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宏(左)和张加贤(右)

还有阿跃(谈详跃,64岁),他是这个团队最年轻的。

盛夏的一天,阿渭说要去做“东方巨龙”的箱子,阿跃刚好在边上,就说一起去帮忙。没想到一来就成了主力选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跃(阿渭 摄)

阿跃是德清的民间雕刻师,龙的獠牙是他雕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跃在制作放龙头箱子

08 老天和我们开了个玩笑

08 老天和我们开了个玩笑

经过三个月修复,“巨龙”可以放飞了。

但场地可不好找,海宁、桐庐、富阳,都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场地要求东西走向,至少300米长的空旷地带。

富春江边也去看过,只有180米长,不符合要求。

后来,听说“铜鉴湖”可以,老王跑过去一看,铜鉴湖到处在修,谈了很久,村里人不答应,最后也只能作罢。

最后找到桐庐的“浪石金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浪石金滩,是桐庐分水江上一个狭长的乱石滩,东西走向,丰水期被水淹没,只有枯水期才会露出400米长的石滩。

10月14日,“蜂之语”公司,“风雅颂”歌友群,“西藏自驾车队”群等百来号人在桐庐集合,坐竹筏进入浪石金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巨龙”装在五个大木箱子里,用卡车运到离石滩几百米的地方,再由十几个人踩着半湿半干的石子路,一路抬进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片从箱子中取出

准备放飞的时候,问题来了。

浪石金滩在一个河谷里,两边都是群山。远远望去,山上的树叶在摆动,石滩上就是没有风,引导风筝都飞不上去。

杭州风筝协会会员老田在现场,用三角旗来测试风力,但石滩上就是没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上午10点,一直等到下午4点,只有一点微风,达不到“巨龙”上天要求,最后只好鸣金收兵,且听下回分解。

张志刚说:“那天很奇怪,从浪石金滩出来,桐庐县城里飞沙走石,风很大的。”

我开玩笑说:“可能全桐庐就浪石金滩没有风。”

张志刚说:“是啊,老天和我们开了个玩笑,也是对我们的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龙等风中

09 巨龙朝高压电线飞去

09 巨龙朝高压电线飞去

又经过一个月的等待。

11月10日,有位研究气象朋友说,未来几天会有四级风。大家临时决定,三天后(13日)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进行放飞。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长700米,东西走向,一马平川,完美的风筝场地。

11月13日早上,老王的夫人冯天虹带领歌友群的马婷娟、金绍云赶到公园门口,发放“放飞证”。放飞证是阿渭设计的,老早准备好了,就等放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歌友群的朋友来帮助放飞

大队人马陆续抵达遗址公园。“巨龙”用五吨的大卡车,从桐庐工厂运过来。

“龙头”组装好,张志刚还在调试,边上朋友们就掏出手机,拍照拍视频,一下子都成了“新闻记者”,还有人用上了航拍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片”从箱子中取出,插上横担,一片片铺在枯黄的草地上。

秋风骤起,龙片竖立。

随着带头“蜂”筝飞上天,“龙片”被一片片带离地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巨龙”的拉力开始显现,和前几次放飞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地上的人拼命拉住绳子,但还是招架不住这“巨龙”的怪力。绳子在巨大力量下被拉得挺直,如同钢筋一样坚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跃和纪振发(西藏自驾群)被相继带离地面。

“巨龙”在空中缓缓摆动,展现出美丽的身姿。五彩斑斓的龙身和红色的横担,在天空中舒展开来,像一道美丽的彩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杭州星星合唱团团长毛昭晔,带领几十位团员来帮助放飞。看见巨龙在空中腾飞的身姿,毛昭华竖起大拇指,大呼:“崭呀!崭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突然,天地之间一声巨响,犹如一道雷电霹过。

“叭”风筝绳断了。

绷紧似钢筋一般的风筝绳,迅速回弹上天,在空中揉成了一团“弹簧”。“巨龙”也被巨大的力量甩上天,成了一艘“龙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速摄影机记录下这一刻

地上的朋友们一片哗然。

脱缰的“巨龙”没有下坠,反倒和领头的“蜂”筝形成了自然的放飞角度。“蜂”带着“龙”,随风而走,一直向东边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飞“蜂”舞

“巨龙”在天上飞,人在下面追,有的跑步,还有的骑电动车。但人哪里追得上天上飞的龙,就算追上了,也拿不下来。

四分钟的自由飞翔后,“巨龙”来到距离公园3公里的高压电线前。

地下追赶的人,跑得气喘吁吁,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又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筝撞上高压线

“蜂”筝仍然以强大的力量,带着“巨龙”继续飞翔。“龙片”一片片从高压线上拨过,像拨弦一样,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等到“龙头”想过去时,不料“龙下巴”勾住了高压线。尽管“蜂”还在上面努力拉扯,但“巨龙”终究还是停下了脚步。

“龙头”挂在高压线上,“龙身”自然垂落下来,像一根巨龙电线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风未停歇,天空被一大片乌云笼罩,只有缝隙处,有几束光线直射下来。天地之间,展现出一副“天神怒吼”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 龙头烧毁,老鲍受伤

10 龙头烧毁,老鲍受伤

一个小时后,电力部门的抢修人员“蓝帽子”赶到事发地点。

“蓝帽子”判断,风筝一端缠在高压线上,一端挂在地面,形成了“通流回路”,可能会让靠近的人触电,他们决定动用“新式武器”。

一台“激光炮”被抬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激光炮一打开,远远地,就看到“龙头”上一个红点,然后开始燃烧。

因为“龙头”是竹制的,很快就被烧毁了,从天空中掉落下来。

龙片四散飘落,有的躺在稻田上,有的挂在树梢上,还有的落进了池塘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收也不是个容易事

有人找到了风筝绳的断头。

老王拿来一看,好嘛,这是在深圳放飞后,损伤的破口,又重新连接的地方,距离绳子末端只有十公尺,还是老王亲自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边,遗址公园里也出事了——89岁的老鲍,头破血流。

老鲍负责保定,风筝绳末端系在一根铁桩上,铁桩打在地里。

巨龙上天后,老鲍一只脚踩在绳圈里,结果被绳子缠住,在地上拖行了十几米。

张志刚说:“我当时就在老鲍边上,眼看着他被风筝绳拖走,但我坐在轮椅上,想起来去拉他,他已经被拖远了,真是太危险了。”

徐阿姨在边上说:“我和老王的爱人,想跑过去拉老鲍,结果这时候绳子断了。”

风筝断线了,巨大的力量把铁桩连根拔起,刚好打在老鲍后脑勺上。回弹的风筝绳打在送“龙”卡车司机的锁骨上,司机锁骨骨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根铁桩原来是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鲍受伤

两人被紧急送往余杭第三医院急救。

当天晚上,段总开车带老王一起去看望伤员。司机送到瓶窑急救,后来要住院,又转院到了桐庐。段总买了水果,带了钱,去桐庐看望他。

探望完司机,又把老王妹夫送回家。老王妹夫追风筝追得小肠气都出来了。

最后到老鲍家,晚上12点了,老鲍的伤口已经做了包扎。

老王对老鲍说:“这次你真是受罪了。”

老鲍说:“勿告,勿告(没关系),这是我自己欢喜的事情。”

2020年春节前,大家去看望老鲍。

老鲍已经痊愈,他开玩笑说,这次的事情,他总结了几个字:“命大福大,历经沧桑,多行善事,难见阎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0岁的老鲍

这次事情以后,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出了规定——不允许放飞任何形式的风筝了。

11 巨龙的故事还在继续

11 巨龙的故事还在继续

2020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受疫情的影响,足不出户。“巨龙风筝”放飞视频在网上疯传,几位主创的电话都成了热线。

从此之后,每年的二月二,“巨龙风筝”都要在网上火一把。

2020年11月13日,“巨龙风筝”放飞一周年,朋友们齐聚德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在一起聚餐时,又聊起巨龙风筝的事情。

虽然按照风筝比赛的规则,风筝放到天上3分钟,就算成功。“巨龙风筝”在天上总共飞了4分钟左右,应该算是成功的。

但几位老人心有不甘,如果拉绳子的人更集中点?绳子牢固些?放飞再科学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5后的晓磊有不同意见,他说:“在我看来,这个结果已经很好了。有一点遗憾、瑕疵,再正常不过了。大家在一起经历这件事,才是最珍贵的。”

聚餐活动上放了两个视频。一个是“中华巨龙上天”,另一个是“红衣女追风筝”。

巨龙脱缰以后,一位穿着红色衣服的女生,朝着龙去的方向奔跑着。她跑过沼泽、荆棘、野草藤蔓,跑得气喘吁吁,但始终没停下追赶的脚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是“西藏自驾车队”的朋友,被“东方巨龙”的故事感动,前来帮忙放飞。她一往无前,永不放弃的精神,感染了很多人。

还有一个场景,大家影响深刻。

风筝断线,老鲍受伤,现场的女同志们,一位都没有先走,她们一起照顾伤员,为伤员募捐医疗费,帮忙收回龙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们坐在稻田边的斜坡上,沐浴着秋日的阳光,一起歌唱: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歌声在这片祖先的遗址上回荡。

2021年6月,经过6个月的修复,“东方巨龙”又修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伙计们又忙碌起来

德清“五龙集团”联系张志刚,愿意提供场地,永久收藏“东方巨龙”。

11月1日,巨龙团队在德清县新市镇蔡家村一块刚收割完的稻田上,再次放飞了巨龙,圆了张志刚在家乡放飞巨龙的梦想。

放飞成功后,“巨龙”正式入住五龙集团提供的“卧龙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3月,木子在金地广场举办了“放春风——大过风筝节”的活动,“巨龙风筝”挂在金地广场40米高的大厅里展示。

张志刚说,巨龙走到今天,绝对不是他一个人的成绩,他们是一个团队。他感谢所有帮助过“东方巨龙”的朋友们,也感谢“巨龙”把大家聚在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问张志刚:“接下来还有什么打算吗?”

张志刚说:“我还想飞。”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睛望着远方,熠熠生辉。

采访结束,我走在德清的街道上。

街道两边种着许多香樟树,春风拂过,沙沙作响,香樟花像雪子一样落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志刚和牛牛

亲爱的读者,觉得文章好看,欢迎关注丑故事,看更多精彩的生命成长故事。

本文为丑故事首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