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死后,儒家发展出不同的支派,开展了一场关于“性善论”和“性恶论”的辩论。

在中国文明之中,性善论始终占据主流,《三字经》的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这个论断深入人心。毕竟,一个白白净净的初生萌娃,又能有什么坏心眼呢?

推崇性善论的代表人物,当属孟老夫子,他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子及其性善论(图片源自互联网)

先秦哲人常常将人比作水。老子曾说“上善若水”,《管子》中也说“人,水也。”到了西晋时,傅玄所作的《傅子》也有类似的论断:“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澄之则淳而清,动之则流而浊。”水的本质是清流,人性本善也符合当时人对水的敬佩。

《礼记·乐记》虽然没有说出人性本善,但是也说: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鬻子》则有人性本善,若不善则为禽兽的论断:

“天地辟,万物生,人为正焉。人化而为善,禽兽化而为恶,人而不善者,谓之禽兽。”

但到了战国末期,随着诸侯杀伐、礼崩乐坏,荀子因此感慨人心险恶,提出了“性恶论”。

性恶论并非对性善论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人性善、恶更为深层次的思考。荀子说:

“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荀子讲学图(图片源自互联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荀子讲学图(图片源自互联网)

孟子一样,荀子也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所不能免的天性。但不同之处在于,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这就叫做“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总之,不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是古哲人对人性的探索,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人性善恶难分,人终究是一种高级生物,即便是在古人看来,人类也远比飞禽走兽来得复杂许多。

人和动物虽然都有生老病死,但前者特殊就特殊在,人类有七情六欲的,也有礼义廉耻。

在《礼记·礼运》篇中,就对“七情”、“十义”进行了定义: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
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在《礼运》中,儒家先贤探讨了七种人类先天就有的情感,这些是不需要学习就能掌握的“人情”。另一方面,忠、孝、仁、义等儒家提倡的道德准则,则是需要后天修炼的“十义”。

 儒家经典《礼记》(图片源自互联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儒家经典《礼记》(图片源自互联网)

既然七情六欲是天生就有的,那么人和人的区别,往往就取决于后天的修养不同。在春秋时计然所著的《文子》中,作者就将人划分为“五伍”,总共二十五等:

“天有五行,地有五方,声有五音,物有五味,色有五章,人有五伍。
五伍二十五,故天地之间有二十五等人。
上伍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圣人;
次伍有德人、贤人、知人、善人、辩人;
中伍有公人、忠人、商人、平人、直人;
下伍有众人、奴人、愚人、视肉人、小人。
上伍之与下伍,犹人之与牛马也。”

在计文子看来,人与人的区别,又是比人与牛马的区别更大。

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各位看官是如何看待的呢?

文:姬为毅

图:源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