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整点科普

我们每隔一两周就要剪一次指甲,有些人会发现,自己小脚趾的指甲并非完整的一块,而是裂成了两瓣,但是又不痛不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

小脚趾的指甲分成两瓣,说明是纯种的汉族人,也有人说是山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学者进行了一项调查,以晋、陕、豫、苏、浙、赣、闽7个省份的农村人群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后得出结果:

在所有抽查对象中,小脚趾分瓣的概率依次为79.17%、79.51%、63.74%、62.45%、62.54%、36.29%和37.80%;
在所有指甲分瓣的人群中,约有98.82%的人小脚趾分成了2瓣,仅有1.18%的人分成3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数据呈现出一个规律:向东南方向递减

那么,这些小脚趾分成两瓣的人究竟是什么来历,他们是否是纯种汉人?为什么小脚趾的指甲会裂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瓣状甲及其分类

小脚趾分成两瓣,在医学上被称为“瓣状甲”,也叫复甲、跰甲,实际上是一种脚趾轻微畸形的现象,具有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遗传性质

其中,靠近四个脚趾的一瓣称为主甲,靠近外侧的则为副甲,主甲的面积通常比副甲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专家进行了家族系谱分析,结果表明:

一个家庭中,瓣状甲的发生概率为79.51%,男性为82.28%,女性为76.1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遗传角度来说,如果孩子存在小脚趾指甲分裂的情况,父母中必定有一人有瓣状甲,而大部分小孩在5岁后瓣状甲才逐渐发育成熟。

按性状划分,瓣状甲可分为3种类型(按位置可分为单侧和双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晰型:

清晰型瓣状甲的中间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直达指甲根部,两瓣指甲的质地是一样的,比例约为1:1或者4: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融合型:

融合型瓣状甲的分界线不明显,副甲的质地更为柔软,比较难直观地看出来。

退化型:

退化型瓣状甲的中间线很宽,两瓣指甲分离比较远,副甲很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全国范围来看,瓣状甲的现象比较少见,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随后向四周辐射递减

结合历史,有人认为瓣状甲是纯种汉人的证明,是汉族人特有的基因,也有人认为这是山西人独有的特征,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瓣状甲是纯种汉族人,或者是山西人的证明吗?

按照统计结果来说,山西瓣状甲的发生频率居首位,高达79.17%,与传言中长有瓣状甲的是汉族人或山西人相契合。

但事实上,将瓣状甲作为一个民族或者地区的符号,从大数据来说是经不起推敲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时,有学者调查了721名新疆维吾尔族人的瓣状甲数据,结果为51.15%,而汉族人的瓣状甲发生的概率为58.97%,两者相差甚小。

这些维吾尔族人属于欧亚“混血”,几乎超过一半的人都有瓣状甲,这就与“瓣状甲是汉族人的特征”说法相悖。

尼泊尔大学以56位瓣状甲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在论文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患有瓣状甲的人大部分来自瑞士、德国、挪威等欧洲国家,与汉族的关系相隔十万八千里。

从这些研究成果中能够看出,瓣状甲的发生并不局限在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也并非某个国家独有的特征。

关于瓣状甲的追根溯源

网上有说法称,瓣状甲并非最早发现于汉人,而是鲜卑人

在唐朝之前,资料中并未有汉族人有瓣状甲的相关记载,以儒家的三纲五常来说,这有悖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法,假如发现指甲“劈叉”了,势必要研究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史料记载,唐高祖的母亲独孤氏就患有瓣状甲,而他的妻子窦皇后也同样有瓣状甲,有趣的是,这两个人都是鲜卑族人。

唐太宗最早发现自己的脚趾甲不完整,便下密令检查宫人的小脚趾情况,发现后宫有一半以上的人小脚趾分成两瓣,而这些人都是鲜卑人,其中就包括了他的母亲。

所以,在汉人之前,鲜卑人中早就出现了瓣状甲的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北朝时期,大部分鲜卑人融入汉族,同汉族人结合,瓣状甲的基因也随之进入汉族,经过一代又一代繁衍,其它民族也相继出现瓣状甲现象。

到了宋代,北方由于鲜卑人的加入,汉族人患有瓣状甲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到了明代时,朱元璋下令射杀小脚趾不分叉的人(因为他们是蒙古人),主观上将瓣状甲当成了汉族人的符号。

此时的汉族已经高度鲜卑化却被认成了正宗的“汉族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时,正宗的满洲人脚趾盖是完整的,只有闯关东的汉人存在瓣状甲的现象,而这些汉人都已经和鲜卑人融合了。

山西人瓣状甲的概率高,很大原因是因为山西地区是古代自北南下重要的交通要道,随后的战争造成流民颠沛流离、民族混居加上明朝大规模移民,造成瓣状甲的遗传范围不断集中扩大。

发展至今,瓣状甲已经成为人身上一个不起眼的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遗传角度来说,汉族人拥有瓣状甲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并不等于拥有瓣状甲的人就是汉族人。

瓣状甲是怎么形成的?

关于瓣状甲的形成,民间一直流传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主要和不同时期的观念不同。

“刀砍说”

元末明初时,中原地区天灾频发,再加上战火纷飞,百姓颠沛流离、食不果腹,一度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西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南北往来的交通要塞,在流离时期也成了许多“难民”的落脚点,这里一度成为人口最多的地方。

到了明朝,朱元璋为了让河南等地区重新恢复往日的繁华,便将山西的人迁移出来,前往河南重新休养生息,洪?洞大槐树成了一个重要的中转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面说过,明朝时期将瓣状甲当成汉族人的符号,若是小脚趾盖是完整的,会被打上非汉人的标签。

有些从山西迁移到河南的人,架不住思乡之苦,总想逃跑。为了防止他们逃跑,也为了日后认亲,官兵便在他们的小脚趾盖上砍了一刀,于是才有了“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的谚语。

这也是为什么从“大槐树”出来的人都有瓣状甲的原因,也就有了有瓣状甲的人都是山西人的传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样的传闻是不可信的,与史实不符,也不符合遗传理论,因为外伤是不会遗传的。

“摩擦说”

瓣状甲形成比较合理的说法是摩擦说。

古时候的人长时间在田间劳作,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和设备,免不了磕碰,肢体总是受伤,不穿鞋劳动的方式使小脚趾甲摩擦得更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久而久之,小脚趾甲就裂开了。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基因的改变,这种现象保留了下来,并成为一种遗传症状。

总而言之,经过一代又一代民族融合,瓣状甲的存在已经和血统没有多大关系,它只是一个广泛存在的、正常的遗传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