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苏联彻底闹掰了!1958年,苏联以长波电台和海军舰队为诱饵,试图蚕食中国主权,至此,中苏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为了向我国施压,苏联开始怂恿印度在我国边境制造冲突,苏联此举,遭到我国全体军民的极度不满!

图片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后,中苏关系始终保持着亲密友好的状态,在两国关系出现裂痕之前,苏联不仅派遣工程师前往中国支援中国基建,还向中国提供各种高科技产品的技术。

中国的第一颗导弹“东风1号”,原本也计划在苏联俄帮助下实现质的飞跃,可这一切都在1960年化为了泡影!

1960年夏,赫鲁晓夫不仅召回了所有在中国工作的导弹技术专家,还带走了所有设计图纸。

赫鲁晓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苏联还废除了所有与中国有关的经济技术合作条例,最后甚至向中国索要在抗美援朝时期对志愿军提供的武器援助。

苏联这一系列的操作,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自那时起,为了打破外界的经济和技术封锁,中国工程师顶着压力搞导弹,东风1号”便是在这种技术封锁之下,所创造出来的战略“神器”。

那么,我国为何要研发“东风1号”导弹,在研发过程中,我国又遇到了哪些困难?“东风1号”的出现,又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东风一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8月18日,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会议,就中国自主研发导弹相关事宜发表意见。

“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帐是很难还的”,毛主席义正词严地说道,眼神里满是对自主研发的期望与肯定。

届时,苏联的技术专家们,尚未完全离开中国,他们有的在靶场拆装备,有的在装箱导弹研发和设计的资料。

赫鲁晓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中国人向来尊重科技人才,尤其是在那个年代,即使赫鲁晓夫与中国关系敏感,可我国却从未怠慢过苏联的技术人员。

但苏联专家们似乎并没有给予我国人员一定的尊重,以至于在欢送宴上,他们一面品尝着美味佳肴,一面不可一世地嘲讽道:“没有我们的帮助,中国的导弹上不了天”。

为了制造出一颗属于中国的导弹,更为了争一口气,我军那些曾经扛过枪上过战场的老革命战士们,都开始苦读科研书籍,掌握导弹运行原理,用他们满是裂痕的手,尝试着画图纸和计算数据。

图片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这群技术人员和老红军战士们,凭借东拼西凑整理出来的导弹研究资料,制定出了一套属于中国导弹测试和发射的流程。

导弹测试和发射理论有了,接下来就是紧张的实践阶段,可是各种各样的困难也接踵而来……

图片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食物的短缺,因为研发基地属于机密,发射场选在西北大漠,环境异常恶劣。

官兵和技术人员们,长期吃不到水果蔬菜,就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这就导致痢疾、水肿、夜盲症等疾病,长期制约着科研人员的身心健康。

图片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东风1号”最终成功发射了吗?科技人员们是如何在物资如此短缺的前提下,完成发射测试的?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960年11月5日,在西北蛮荒之地的靶场上,代码“1059”号导弹屹立在发射场,正等待着冲破云霄。

可殊不知,为了这次来之不易的发射试验,所有的科研人员以及部队官兵都付出了前所未有的代价!

东风一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做测试实验,科研人员和官兵们一起将钢板铸造成导弹发射台。为了保障导弹测试、加注和发射时所需要的气源,稳定地输送到弹气瓶,推进到贮存箱等容器当中,科研人员们将自己睡觉所用的床板拆下来,做成配气箱。

在发动机配件不足的情况下,我军官兵使用红色的柳条编制成一个带有火箭推进剂能量转化和产生推力的组件,以保障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如此还包括:用床板钉制而成的程序配电器,用黄泥塑膜做成的陀螺仪,还有用萝卜雕刻成的爆炸器...

图片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直是匪夷所思!导弹这种在普通人眼中威力无穷的利器,在创世之初,竟然连柳条和萝卜这种“生物”品种都用上了,可见当时中国科研环境的恶劣程度。

1960年10月27日晚,东风1号经过5天5夜的运输,顺利抵达西北大漠靶场,并正式进入发射前的调试阶段。

1960年11月5日9点02分,“东风一号”导弹正式开始执行发射任务...

图片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股强大的火力推进下,东风一号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在起飞的过程中,掀起万丈尘烟。

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地锁定在东风1号的身上,即使灰尘落满了脑袋,剧烈的热浪冲得人睁不开眼睛,但始终没有人想错过任何关于“东风1号”的神圣时刻…

紧张的时间过去了7分37秒,靶场那边突然传来惊人的消息:“东风1号准确命中目标,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图片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自主研发的导弹,也是中国迈向航天大国行列,至关重要的里程碑。

而为人所不知的是,在导弹发射之前,周总理为了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亲自来到了地下指挥所,为现场的所有工作人员加油打气,发射连长在导弹发射的最后时刻,还亲自请示周总理。

当周总理点头同意发射之后,伴随着发射连长的一声铿锵有力的“点火”,“东风1号”闪耀升空。

周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靶场传来导弹顺利命中目标的消息后,周总理和一众科研人员集体起立欢呼,与众人握手相拥。

周总理认为,中国发展核武器和导弹,走得完全是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

我们的“东风1号”发射成功,未来我们还有“东风2号、3号、4号”,未来还会有属于自己的“洲际导弹”。

东风一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时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党和国家始终憧憬着未来的东风2、3、4等等型号,甚至还想过“洲际”导弹。

在那个“四面楚歌”的年代,我国连一颗自主的卫星都没有,在如此艰难的情形之下,我国还能将东风系列导弹研发至世界顶尖水平,不得不佩服党中央的耐力,和科研人员的坚韧。

图片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中国的“东风1号”的问世,对我国有着怎样的重大的历史意义?

历史终将改写,东风压倒西风

西方诸国彻底慌了!上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使得全球军事科技力量与日俱增,令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洲际导弹,时刻拿捏着世界各国的咽喉。

当时的中国连个自主研制的卫星都没有。毛主席曾经在会议上提出,中国必须发射自己卫星。连计划章程都设定好了,却碍于没有火箭运输又不了了之。

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导弹技术的研究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有多迫切,好在中国人性格坚韧,西方各国越是封锁我们,我们越是能沉得住气。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东风1号”成功问世,虽然这枚导弹最终没有被装列部队,但是它的问世依旧对中国航天事业意义重大。

首先,东风1号是在中苏交恶之前,由苏联提供的P-2地地导弹模型仿制的,那时苏联一共为我国提供了9枚样弹和4枚解剖弹,但一切都处在摸索阶段。

图片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苏联专家带走研究资料和技术人员之后,这枚导弹的研究任务就落在了一群刚走出校园的青年学子身上。

唯一能帮助这些青年学子深入导弹研究的有效条件,除了钱学森,就只剩下一些海内外流传的书籍和课堂笔记。

因此,东风1号的成功发射,不仅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导弹工程师,还顺便培养了一批不同导弹研究型号的科研人才,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的导弹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钱学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东风1号的顺利升空,打破了西方社会对中国航天的科技封锁,同时也填补了中国导弹史的空白。

东风1号之后,我国吸取经验和教训,在1964年成功发射了“东风2号”弹道导弹。

在东风2号顺利爆炸之后,同年10月,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原子弹”,彻底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东风2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东风1号导弹进化到东风3号之后,我国的中程弹道导弹技术几近成熟,也开始在军队当中列装。

直到第二代东风导弹各个型号的顺利研发,中国在洲际导弹上的研究技术,已经成功迈入世界先进水平。

其中前些年列装的东风41号洲际导弹,已经超过美国,名列世界第二,只排在俄罗斯的萨尔马特洲际导弹之后。

东风4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正应了毛主席在莫斯科会议上所说的那句:“我认为目前形式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

这既是东风系列导弹的命名出处,也是毛主席高瞻远瞩,开创中国航天先河的伟大壮举。

如今的中国,再也不需要在国之武器上看西方的脸色,或是经受西方的冷嘲热讽。

“东风快递”不仅完全实现了自主研发,还超越了盛极一时的美国,这多亏了美苏当年的“抛弃”和“压迫”。

图片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这些困难,中国不会完全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更不会意识到即使是同处过一种主义阵营的伙伴,也有改变和动摇的一天。

有道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的发展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却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