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以来,疾控队伍人员短缺的问题再次凸显。

我们先来看一份2020年DCD疾控人专门统计的各地疾控待遇数据:

本次调查累计收到有效问卷4694份,现按照所在省份、所在疾控级别、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工作岗位、有无编制对其基本特征进行描述,详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人数

比例(%)

省份

河南

495

四川

432

9.20

陕西

312

6.65

辽宁

297

6.33

山东

279

5.94

云南

267

5.69

江西

234

4.99

黑龙江

204

4.35

安徽

201

4.28

广东

183

3.90

河北

171

3.64

甘肃

168

3.58

湖北

162

3.45

湖南

150

3.20

广西

135

2.88

江苏

129

2.75

吉林

126

2.68

新疆

105

2.24

103

2.19

山西

99

2.11

内蒙古

66

1.41

57

1.21

西藏

55

1.17

贵州

54

1.15

浙江

48

1.02

青海

45

0.96

39

0.83

福建

24

0.51

21

0.45

宁夏

18

0.38

海南

15

0.32

疾控级别

国家级

70

1.49

省级

334

7.12

地市级

1251

县区级

3039

性别

2554

2140

年龄(岁)

18~

1134

31~

1901

41~

1241

51~

409

8.71

工作年限(年)

<10

1816

10~

1306

20~

1104

30~

468

9.97

学历

专科及以下

1062

本科

2985

硕士及以上

647

职称

没有职称

596

初级

1757

中级

1568

副高

597

高级

176

3.75

工作岗位

业务

3992

行政

567

后勤

135

2.88

有无编制

4068

593

不清楚

33

0.70

其中各省薪酬水平差异较大,最高为浙江、上海和北京,最低为吉林、河北、河南,59.46%对自身薪酬很不满意,51.34%过去半年经常有换工作的念头。

如何解决疾控人员短缺现象?

很多人提出的观点是,增编制,提待遇。这种建议有些道理,一旦施行或有立竿见影之效。待遇高了,又能端起稳稳的“铁饭碗”,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入彀”。令人欣喜的是备受关注的“三定方案”(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也于今年2月16日正式公布。三定方案”的出台,在很多疾控人眼中意味着,过去疾控制人员普遍感到被边缘化的情况得到扭转。行政权、监督权、独立性的改变,让疾控人的“春天来了”。

同样在卫生系统,做公卫、疾控与做临床的待遇相差较大,在很多人看来,是个“苦差事”,人才流失比较高。公卫和疾控要的做的事很多,但人力和资金都严重不足,国家“三定方案”出台后,从国家局的层面增加了很多编制,今后工作,也会有更多专项资金支持相关工作。尽快研究制定全面加强我国疾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薪酬保障落实相关政策,用好的政策把疾控专业人员留在基层。

除了待遇还有话语权

两年多前,钟南山就公开表示,我们CDC(疾控中心)只是个技术部门,CDC的特殊地位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身为专业人士,钟南山的这一说法自有其依据。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卫健委主任曾光就此话题作出阐释,比如提出国家CDC要解决科研研发、实验室检测、业务指导和病原学分析“一锤定音”的能力;省级CDC要加强区域防控工作的指导监督、质量评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对于疾控部门人员来说,他们追求与工作绩效相匹配的待遇,更希望他们的专业能力得到尊重。当他们的工作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彰显了价值,当他们的付出换来社会进步、成就民众福祉,他们一定更有成就感。相反,如果他们缺乏应有的话语权,即便待遇再高他们也难有足够的获得感。三定方案完成中国疾控改革的一大步,将责、权、利关系理顺了,“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有‘发言权与决策权’”。让改革措施贴地而行,真正赋予疾控人应有的权力,激发他们履职尽责的热情。

针对中国疾控改革,很多人欢欣鼓舞。期待改革进一步深入,让疾控人尽情拥抱“春天”,在履职尽责中获得职业尊严。国家疾控局未来将会有哪些部署安排,我们拭目以待。

部分来源:人民网、澎湃新闻、CDC疾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