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翠楼的历史,几乎和威海这座城市一样长。环翠楼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坐落在威海市区西夸古山东麓,倚山而建。根据志书描写,最早建成的环翠楼“画栋雕梁、金碧辉煌、飞檐斗拱、八窗洞达”,是一座做工非常精致的小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摄于1930年重建的环翠楼

环翠楼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数次荒废后又数次重建,是威海标志性建筑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9年重建竣工后的环翠楼

2009年,市政府为重现历史上登楼可见的“碧波浩淼于城东,绿翠掩映于四周,兼沧海山川之胜、水光山色之美”胜景,投资5.22亿元对环翠楼公园进行改造,将环翠楼公园面积由14公顷扩建至53.8公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环翠楼公园

新环翠楼由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主持设计,朱炳仁、朱军岷两位大师领衔的金星铜工程承建了新环翠楼铜装饰,仍坐落在环翠楼旧址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环翠楼连廊

新环翠楼采用明清官式建筑风格,由主楼、南北配楼、山门、连廊组合而成,楼阁外观三层,内部为六层,含三个夹层。总建筑面积约七千五百平方米,建筑主体高度为57.7米,以钢为骨,以铜为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重建的环翠楼、城台,与远处海面上的刘公岛

威海地处黄海之滨,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潮湿的环境会大大降低普通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而铜性稳定,经久耐用,耐风化、耐腐蚀性强。若养护得当,铜建筑可以维持百年不朽以至千年不朽不足为奇。这也是环翠楼选用铜为主要建造材料的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环翠楼近景

新环翠楼主楼建筑风格为十字对称的明清塔式仿木结构楼阁建筑,十字歇山顶,地上五层,地下两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环翠楼瓦、脊、斗拱、栏、柱等皆为铜制
环翠楼的梁、椽、斗拱皆为铜铸,其上刻画的祥云纹饰采用了金星铜工程独有的鎏金工艺,即与铜制柱身上的祥云纹饰相呼应,将整个建筑连接为一体,又为庄重恢弘的环翠楼增添了几分高贵神秘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瓦覆顶,檐下的瓦当均是用的五爪龙铜瓦当,檐角屋脊上排列着铜制的仙人走兽,古韵十足,意趣非常。

铜门上的铜窗格采用了三交六椀菱花的图样,是清代宫殿建筑门窗槅心花纹装饰之一,有国泰民安的美好寓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环翠楼内部铜装饰
环翠楼内部在柱、栏杆、墙体、吊顶等建筑元素上用铜装饰,以铜点睛。穿行于其间,环翠楼五百余年的历史古韵在厚重的古铜色光泽中,更显恢弘大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炳仁艺术铜雕展
为促进中华历史文化传承,环翠楼内常设艺术作品展,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大师的铜雕艺术作品也曾在这里展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环翠楼

五百余春秋,环翠楼是威海最忠实的守望者,它经历了自明朝以来威海所有的历史巨变。环翠楼承载着威海的历史,展示着威海的文化,见证着威海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夕阳下的环翠楼

登上环翠楼放眼远眺,威海市貌尽收眼底,领略威海的山海城市风光,体会五百年沧海桑田的历史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