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翻开一本书阅读时,会不会想了解这本书发行了多少本?是10万本还是5000册?莫言、刘震云、王安忆,谁的书卖得最多?曾经,图书印数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信息,明确标注在书的版权页上,主要作用是方便与作者透明结算稿费,以及图书质量的追踪等。

如今,不少图书的版权页上都找不到印数这一项。印数的缺失,是因为数字太小不好看还是别的原因?虽然印数不是我们判断一本书价值的唯一标准,不过印数缺失这一话题仍然值得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数图书版权页上缺失“印数”

近日,一名读者向记者展示了一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58年9月发行第一版,1983年8月第3版印刷的旧书《高玉宝》。在这本书的版权页上,其印数为1235500册。在今天看来,这个印数堪比天文数字,即便是最顶流、热门的作家或作者也难以企及的发行数量。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类似于同时期的图书《青春之歌》《小兵张嘎》等,是时代的产物。近20年来,出版行业市场化之后,图书印数能破百万的情况几乎没有再现过。比起20世纪80、90年代,现在大多数图书的印数要少得多。

图书版本记录,又叫版权记录,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版权页。版权页一般在封面之后的一页或者封底之前的一页,详细记载着图书的著作者、出版者、发行者、字数、印数以及版本情况进行的简要信息,以及“盗版必究”等字样。对于多数普通读者来说,这些正文之外的信息并无太大了解的必要,所以也很少有人注意到,“印数”这一项,在如今出版的书中越来越少见了。

记者查阅了多家出版社近几年出版的图书,发现“印数”这一项并没有出现在所有图书的版权页上,相反,没有的情况比较多。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20年8月出版的作家莫言的长篇小说《晚熟的人》,版权页上标注印数为 1100000;湖南文艺出版社于2018年8月出版的龙应台《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没有标注印数;长江文艺出版社于2017年11月出版的刘震云的小说《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印数为1-900000;译林出版社于2018年1月出版的作家阿乙的小说《早上九点叫醒我》没有标注印数;当代出版社于2022年1月出版的《林少华的文学课》没有标注印数;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21年2月出版的作家邓一光的小说集《在龙华跳舞的两个原则》印数为1-10000;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于2021年上半年出版的韩东、胡弦、蓝蓝等几名诗人的诗集,也都没有标明印数。

有几本相对学术类的图书均标注了印数,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出于2017年4月第五次再版的《李贺诗选评》印数为11201-12500;中华书局于2020年3月第四次再版的《酉阳杂俎》印数为24001-32000。

以上图书版权页的情况虽不能反映整体概貌,却也能看出印数这一项在版权页上缺失较多的情况。记者选取的这些图书均为大型出版社的名家名作,这些大型出版社的名家名作尚且有很多看不到印数信息,那么相对小型的出版机构和普通作家的图书就可想而知了。可以判断,多数图书的版权信息页上,均缺失了“印数”这一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字太小不好看是缺失的主因

印数到底是不是出现在版权页上的必需项?记者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查询,查询得知,2004年之前,国家出版管理部门通过颁布行政命令的方式,明确规定有关图书版本必须标注印数。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发展全国出版事业的五项决议。其中,《关于改进和发展出版工作的决议》规定:“出版物应尽可能有序文、前记一类的文字,对读者负责介绍内容及版本情况、著译情况。在版权页上,对于初版、再版的时间、印数、著者、译者的姓名及译本的原书名等等,均应作忠实的记载。后来相关出版部门又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规定,都明确了印数是版权页的必需项。

版权页,也称图书书名页,它的相关规定也经历了复杂的沿革历程。从国家相关规定的变化上看,有关图书版本记录标注印数的行政规定执行到2004年就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图书书名页》《图书在版编目数据》两个国家标准。但这两个国家标准并不是强制性国家标准,而是推荐性国家标准。可以理解为,印数成为非强制性标注项,出版社不在版权页上标注印数也无可厚非。

一本书如果有很大的发行量,自然是“洛阳纸贵”,出版社当然愿意将这个数据公开。印数之所以越来越罕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数字太小,不好看。人民文学出版社一名编辑告诉记者,对于出版社而言,印数的作用是便于图书质量的追踪,以及与作者结算稿费的数据透明。比如标注图书印数为5万册,就需要按照5万册来支付作者稿费,这个数据作者也是掌握的,不可能按照3万来支付。现在印数在很多版权页中已经见不到,直接原因就是印量太小,作者、编辑和出版社都不想“贻笑大方”。

记者查询多种图书发现,名家名作如莫言、贾平凹等作家的图书首发可以到10万,邓一光、王十月、张柠等作家、学者的新书首发在1万-2万不等。在标注印数的书中,几乎看不到一万以下的数字。事实上,多数图书印数大多只有几千册,该数据自然“羞于”出现在版权页上。

印量小是主要原因,也非全部原因。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名编辑分析,出版社不标印数,也与营销策略有关。为了抵御市场风险,出版社一般采取多品种、少印数的保本策略。对学术类图书,更是奉行少批量、多批次印销的原则,视市场销售情况而定是否继续印刷和印刷数量,因此也就不会在每次印刷时都标上印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书的价值也不光看印数

你买书或者看书时会注意版权页上的印数吗?记者就该问题随机采访了一些读者,有人表示,没有注意过版权页上的信息;也有人表示,买书的主要原因为被人推荐或广告促销,再说了网购也看不到信息页;少数读者表示,会注意看看图书的印数,以此来衡量这本图书作者的“流量”,也可以了解这本书的销售情况。不过,现在通过版权页也很少能获取这些信息了。

37岁的周先生是一名文史类图书爱好者,他阅读图书的主要方式是电子书,所以极少注意图书的印数。“读书是一件比较私人的事情,每个人想必都有自己的‘书单’,只要自己觉得好就行了,没必要太过关注这本书在大众中的反响。”周先生说,所以他认为版权页上有无印数无关紧要。作为读者,主要关注的是书的内容和作者名气,并不在意印数多少。

一本书印数多,发行量大,固然能说明该书的受欢迎程度,但不能据此认定其质量就高;有的书虽只印几百册,但也可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图书发行量确实是一本书质量如何的参照系数之一,但绝对不是全部。比如,记者查阅了一本2021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穷人》,印数为1-5000;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6月第13次印刷的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则没有标注印数。这种情况也不能说明这两本书的价值不高,相反,很可能比大多数首印10万以上的图书更值得阅读。情况类似的还有比较专业的学术著作,这类图书本身受众就比较小,印数较少也是理所当然。对这些图书,自然要换一种其价值的衡量方式。

不过,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一名社科类图书编辑也坦言,对读者而言,不标注印数影响很小,但是对出版方和作者可能还是有影响的。比如,印数是出版社向作者支付稿酬的依据,有的图书重印后,如果不标注印数和印次,这些信息不够透明,有可能会侵犯作者权益。从长久来看,对于文化出版类学术研究,图书发行量是观察分析社会风气、群众喜好变化的重要依据;对于历史文献研究,图书发行量能够帮助了解图书出版情况和版本源流。

其实,是否强制标注印数的政策演变和印数越来越缺失的事实,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 记者: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