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樱花像潮水般退去时,紫藤花则像瀑布一般盛开了。

四月是樱花的季节,而五月则是属于紫藤花的。

日本人在料理上以量少为雅,一个大托盘里只摆上一枚酸梅才显匠心。

但在种花这件事上,他们却追求绝对量感——种樱花是越多越好,漫山遍野,满目都是樱花。种紫藤也是一样。

但凡美的事物都是脆弱的,而紫藤正好相反。

紫藤的生命力极为旺盛,尤其紫藤花的藤蔓,总是一路轰轰烈烈地向四处扩张。

例如我家院子里的三株紫藤树,每年春天都会顺着外墙企图爬进二楼的卧室,还顺着整幢房子一直攀到屋顶,藤蔓的枝头直指天空,一副要上天的样子,根本不知道该拿它们怎么办。

但小石原将夫有办法。他将紫藤的皮层纤维捻成藤线,再将藤线编织成藤布。

紫藤的生命力强大而柔韧,用紫藤的皮层纤维制成的藤布也非常结实耐磨。

作为日本最古老的织品之一,藤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绳文时代,藤布曾经是古代日本平常百姓的日常穿着使用的衣料品。

但在江户时代中期随着棉制品的普及,藤布开始逐渐退出日本人的生活圈,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销声匿迹。

所以,出生于丹后半岛织物世家的小石原将夫,一直以为藤布工艺早已完全失传。

直到1980年,小石原将夫无意中看到电视报道几位居住在宫津市上世屋的年迈老人,依旧在制作藤布织品时,才大吃一惊地发现:原来,藤布工艺并没有失传,就在自己身边。

上世屋同属于丹后半岛,从小石原家驱车过去,只需半小时左右的路程。

因为地处山谷,气候寒冷,难以种植木棉,所以藤布织品才侥幸保留至今。

在上世屋的传统民居里,小石原将夫见到了几位仍在使用传统手法织藤布的老婆婆,并在老婆婆们的亲手传授下,学会了整套最原始的藤布制作工艺。

藤布制作是个十分费力气的繁琐工程。

首先要伐藤。藤布的原材料来自山上野生的紫藤枝,因为要趁春天到初夏藤枝元气最旺、韧性最足的时候砍伐,所以伐藤是特别消耗体力的重活。

伐藤之后是剥藤。使用木槌令藤枝的表皮和中皮分离。

干燥中皮,然后用含碱的灰汁经过四小时以上的煮沸分离出纤维,再使用川水漂洗,去除不纯物质,之后再继续使用米糠汤渗泡令纤维柔软,泡过后再次干燥,干燥之后,衔接成完整的一股长藤线——此时的藤线还很松疏,需要使用纺车纺捻——经线5次、纬线4次,如此反复,增加藤线的强度与密度。最后,再使用整经机梳整,令藤线的每一根纤维都张力相等、分布均匀。

以上仅仅只是将藤枝变成藤线,就需要十道以上的手工工序。

而且,一根紫藤的藤蔓能够获取的纤维仅仅只有5克左右。一天八小时忙碌下来,最多只能纺出20—30克的藤线。

而一条和服腰带,就需要至少一公斤藤线,花费至少50天的时间。因此,藤布是一种根本无法大量生产的工艺制品。

但小石原将夫却认为:正是这种高高卷起的藤蔓,十分考验人的耐力和体力,是一件极为磨砺根性的事。“根性”是一个日文词,源自佛教用语中的“机根”,原本指聆听佛的教诲所获得的修行的能力,在现代日语中则指“秉性”“斗志”“毅力”。根性,是职人精神的基石,也是藤布本身。磨砺根性,就是人生的修行。小石原将夫对此很感概:

“这以后我要将藤布一直不断地织下去。藤布对我而言就是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