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心玥 通讯员 黄家龙

在威海消防队伍里有这样一对父子,他们既是战友又是亲人,他们为了国徽的尊严,为了集体的荣誉,舍小家为大家,以兢兢业业的态度对待工作。他们是父亲胡桂军和儿子胡晓玮,时代不同,身份各异,然而担当始终如一,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消防员。

父子俩都是消防员

1993年,胡晓玮出生在山东省威海市,2015年大学毕业后选择加入消防这支他既熟悉又陌生的队伍,熟悉的是从小在消防营区里长大,陌生的是当他真正从事这份职业时的那种期待与茫然。他2017年5月入党,现任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华夏路消防救援站副站长,站级正职,三级指挥员消防救援衔。

胡晓玮的父亲1979年加入消防救援队伍,成为了一名消防员。儿时的印象里,父亲很少陪在他身边,没有时间参与他的童年。小时候并不理解父亲为什么总那么忙,忙到连家都不能回,直到有一次,周末休息和父亲在家,他突然接到通知,有一个大跨度厂房起火,事发突然母亲不在家,父亲只好带着他一起赶赴现场。

当时的场景,他至今难忘。“那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那么大的火,也能真切的感受到火焰的炙烤。”胡晓玮看着父亲一次次的进出火场,始终战斗在最前线,顶着炙热的烈火奋力堵截火势的蔓延,一直奋战了两个小时,终于将火势控制住。

这也是他第一次看见消防员的逆行身影,真切的感受到了那份责任与担当,自此他对父亲没有了不理解反而变成了崇拜,那一刻起,他便跟“消防”结缘了,这也是他毕业后毅然决然加入消防救援队伍的缘由。

接过父亲手中的“水枪”

“牺牲奉献与责任担当,是消防事业最重要的两个特质。”父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消防事业,父亲的言传身教也深深影响着如今的胡晓玮。

“危险的事总需要有人去做,而这就是我们的职责”“要做就做最好”是父亲平时的口头禅。“从小耳濡目染,消防员那种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胡晓玮说。

由于工作原因,不能经常回家看望父亲,联系基本靠电话,每次通话互相问候两句后总会聊到工作。父亲经常跟他说要多学、多看、多问,还会分享一些案例,传授救援过程中的技能,他也会时常就遇到的问题请教父亲。

小时候那种震撼的场景,胡晓玮如今早已习以为常。从毕业到现在,他一直在消防救援一线工作,个人总出警量超过2000次,救援上百人,先后荣获嘉奖6次,被省消防救援总队评为“全省安全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基层干部”,被区管委评为“年度先进个人”2次。

“完成任务后,每当听到老百姓的一声‘辛苦了’”,一句‘谢谢’,看到老百姓的一个笑容……我好像理解了父亲为什么每次深夜出警,明知我和母亲担心得要命,仍义无反顾地冲出家门。”胡晓玮说。

“之前是父亲出警,我和母亲在家担忧,如今变成了我出警,他俩在家担忧,每次回家父亲都再三叮嘱我救援的注意事项,让我注意安全。”接过父亲手中的“水枪”,担当和责任的接力棒到达胡晓玮手中,家里的担忧随之也从父亲转移到他身上。

两代消防家属的传承

不管是小时候父亲在节假日值班,还是他现在节假日坚守在一线,从小到大,每逢过年过节,家里人总是不能聚在一起团圆,每一个消防人的身后总会有一个人在默默的奉献,小时候是母亲,现在是他的妻子。

这段时间,疫情时不时暴发,因承担消杀任务的需要,为了避免内部感染和疫情爆发,胡晓玮在单位一呆就是一个月。“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长征,疫情就是我们这代年轻人必经的一道坎,不管是疫情还是重大活动安保,这种在单位一呆就是一个月的情况时有发生,家里不用他操心。”胡晓玮的妻子明白要像他母亲一样做好消防人的后勤保障。消防家庭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消防人的责任与担当,还有消防家属的奉献与付出。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在消防大院里和消防员们嬉闹的场景,也许那时的他不曾想过,自己也会穿上这身制服,成为一名消防员。

“如果需要,我愿意也让自己的下一代接过手中的水枪,踏上两代人走过的艰辛路。同样的选择,不变的传承,继续守护消防人的初心。”胡晓玮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