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2亿,庞大的数字背后是养老焦虑。

而在今天,养老已不再是专属老年人的焦虑,很多90后,甚至00后,都在研究养老问题了。

提到老年生活,时下流行的观念是和闺蜜朋友抱团取暖,老了就一起住结伴养老,或者去养老社区,听起来画面还有点美。这么看来,变老也不再是令人害怕的事情。

最近,上海老人抱团养老20多年的故事持续受到关注,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1

23年前,上海嘉定70多岁的老太太浦逸敏,在基层医院退休后,结交了很多老年姐妹,大家志趣相投,经常相聚。

“既然如此合得来,不如住在一起得了,互相还有个照应”,怀揣着这样的想法,浦逸敏和朋友们众筹5万元买了一栋二层小楼,取名“慈舟养老院”,意在互助养老、同舟共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附近的老人都觉得新鲜,也想试试这种互助共享式的养老方式,于是不断有人加入,最多时楼里同时住了22人。大家互帮互助、和谐融洽,享受着“夕阳无限好”的时光。

老人们筹钱,再加上社会好心人捐款,“慈舟养老院”的硬件设施在那个年代算是很错了:电视、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各个房间也进行了适老化改造。

但这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没有护工、没有厨师、没有清洁人员,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老人们分工协作。正因如此,住进这的老人,都要求必须能够自理,除此之外,每月需缴100元的水电气费。

和闺蜜朋友一起住,每天嘻嘻哈哈,做饭收拾,没有无谓的争吵,真正达到了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年生活充满了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强的幸福感,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互助的过程中感到被尊重,体会到共享养老的快乐。

2

看这一群老人在一起互助养老,Lisa感受到了退休生活的美好,但与其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抱团取暖式养老隐藏着的现实问题,比如性格、三观,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身体因素。

老年人注定了身体机能下降,和朋友住一起确实很快乐,但能一直住吗?

并不能。

试想一下,如果身体出现问题,撇开人性不谈,都是老年朋友,谁又有精力能够长期照顾对方呢?当大家到了一定的年龄,曲终人散是必然结局,这些老人要么回家由子女照顾,要么去了医护条件俱佳的养老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浦逸敏和她的朋友们一样,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养老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许多老人逐渐开始选择请护工居家养老或是进入正规养老院,入住老人逐年减少,最终他们决定不再运行。

在2020年的时候,大家一致同意将这栋楼捐给当地政府,200平方米的小楼,按上海现行市价,已超过500万元。据了解,该栋楼目前仍用作为老人服务,只是当年住的那群朋友已经离散了。

3

在年轻的时候,了解认识养老风险,对我们来说是未雨绸缪。

朋友抱团养老确实很美好,姐妹们晚年一起唠嗑喝茶,撸猫种菜,过着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谁能不说一句羡慕呢?

但老年未知因素太多,不确定性加大了养老风险,因此对于养老,需要我们作更详细谨慎的准备。

这群老人最终虽然各自搬离了小楼,但因为有着充足的退休金,即使身体不能自理后,生活质量也有保障。也正是如此,他们才有底气站在更高程度,将小楼无私捐赠给社会。

此前,成都5位阿姨抱团养老,在丽江古城的半山坡买下一座院落,并花重金设计装修,花费近70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出,无论哪种养老,钱都很重要。

养老方式没有完美标准,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或许比起遐想和闺蜜养老,趁着年轻多挣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