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人民公社”这个词,国人对其往往有着复杂的感情。年轻人觉得这是过时的、落后的,上了年纪的人虽然不否认公社时期的物质生活匮乏,却很是怀念那个时期社员之间的淳朴感情。

1983年10月,中央下发文件,要求各地 各地在1984年底完成建立乡政府的工作,人民公社至此成为过去式。

对于人民公社的所有印象和记忆,都尘封在历史之中。

然而很多人却不曾想到,在2022年的今天,我国依然有一个“人民公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大办公社时期,社员们一起在食堂吃饭

成员们记工分、统一分配,而且人均年收入比很多农村还高,达到18000元。

这样的现象引起了媒体舆论的关注,不少记者都赶去采访。

在2017年12月26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县级市)周家庄乡的村民康田志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他说: “俺们这儿办婚礼特别省事儿省钱。上个月俺儿子结婚,从头到尾整场婚礼也才花了六七千块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着,康田志指着院子里墙上贴着的红礼金单补充道:

“你看,俺们这儿的礼金基本都是5元、10元、最多不超过20元,我家一共才收了不到2000块的礼金。俺们这儿的彩礼也少,俺儿子结婚,一共就给了女方6600元彩礼。”

在当今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的天价彩礼面前,6600元的彩礼,对于男方来说,诚然没什么压力。

“这个彩礼金额,男方是满意了,女方能接受吗?”

采访现场,有不了解全貌的工作人员暗自怀疑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当地村民的人均收入已达到了6000元,村民们完全随得起几百乃至上千的礼金。

再者,根据男方的家境来看,6600元的彩礼属实和他们家的身家不匹配。

对此,女方却坦言,他们没得选,只能心甘情愿地“被迫”接受。

这前矛后盾的话该怎么理解呢?

原来,女方所说的心甘情愿是指这套不讲排场的原则,双方基本没怎么商量就定下来了且一致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迫”则是说,他们以上所做的一切其实事先就已被“一个制定”规定好了。

不仅仅是他们,整个周家庄乡都得按照这一规定办事。

这个规定正是,自1952年起,周家庄乡就一直遵守且沿用至今的“人民公社制度”。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人民公社制度早在1983年就已宣告结束了,周家庄乡这一反常操作又是何故呢?

周家庄乡一直坚持着这一看似和当下极不相符,且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的“老旧”制度,那么它的发展现状又是如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叫雷金河的人。

老爷子虽然已于2001年过世,但周家庄乡的各个角落里仍流传着他的传说。

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 因为没有切实可行的参考对象,无奈之下,我们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追溯起来,新中国刚建国的前四五年,刚开始用的其实是互助组,意为穷帮穷,富帮扶,大家有各自的圈子。

如此导致的结果便是,穷富两极分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显然,这一现象和我们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理念完全相背。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发展道路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以及这条路具体应该怎么走,领导人在不断思忖着。

一系列考量、实践之下,人民公社制度应势而出。

为响应国家政策,1952年,河北晋州市周家庄乡在雷金河的带领下,开始实行人民公社制度。

其实早在1949年初期,周家庄乡施行的也是互助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在雷金河的领导下,晋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

1953年,雷金河组织建立起了周家庄村初级生产合作社。

一开始,周家庄公社的表现就优于当时全国的其他公社。

不得不说,一位深谙人性的领导者才是最好的领导者。

没有制度的约束,人性的弱点定会不断放大,团队合作更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一开始,雷金河就深知这一点。

为了避免队里出现一些滥竽充数,混吃混喝的人,雷金河制定了一项相比于其他公社更为细致的公社制度。

雷金河制定的公社制度以“定额管理”为核心,以“干多少活、记多少分”为评判标准。

公社严格遵循“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则不获”的原则,将付出与劳动所得等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乡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说,当时在铁腕制度引导下,队里基本不存在混吃混喝的人。

大家无一不是卯足了干劲儿,毕竟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挣工分。

做的多,自然分到的就多,做的少,一年下来分的也就少。这很公平,众人心服口服。

为了进一步合理安排群众,发挥出最大的劳动效力,雷金河会提前规划好每个人的工作岗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大门的看大门,去地里干活的去地里干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应的岗位。

如此一来,这个人做什么,队里一目了然。

这个人在这个岗位上产出了多少效能,年末自己能有多少工分,队里清楚,自己更清楚。

为期一年后,相较于1953年,1954年周家庄公社的出工数量增加了52%。

凭借着这一杰出业绩,雷金河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更是获得了“冀中一杰”的荣誉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雷金河归乡后,很快将自己之前得到的一系列荣誉清了零,转而又投入到了周家庄公社的工作安排中。

和群众打了一年多交道后,雷金河对众人的脾性越发熟悉。

秉承着“物尽其用,效能最大化”原则,雷金河与时俱进,又默许了“合适”原则。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唯有热爱才能让个人在对应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进而创造出数十倍、数百倍的利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雷金河会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为他们安排最适合其性格的工作岗位。

之后,雷金河还在之前“多劳多得、不劳则不获”的基础上,加上了“超产或节约成本有奖,如若造成损失则会惩罚”这一项,进一步从根本上激发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最终,雷金河成功了!

1962年,雷金河所在的公社获得了国务院嘉奖,一举成为了当时享誉国内的农业生产先进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之后雷金河任职的数年里,周家庄乡的收入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顺利登上了舞台。

就在全国大力倡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周家庄村民却联合起来极力反对这一制度在他们当地实行。

众人请愿,希望周家庄能一直延续之前的人民公社制度。

终究,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全力响应村民们的意愿,上级领导到周家庄乡进行了实地考察。

结果显示,周家庄乡的一切指标皆符合相关要求。

最终,有关部门给周家庄乡开了一个特例,允许其继续沿用人民公社制度。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雷金河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将工业生产建设提上了日程。

在他的带领下,机械、纸箱、建材等企业在当地陆陆续续建立了起来,“百花齐放”,好不壮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期间,周家庄乡一直坚持着人民公社的集体制度,一直到如今,60多年间从未间断过。

进入新时代,昔日的时代产物“人民公社制度”,还没有被新时代的周家庄乡村民们嫌弃吗?

1953年,雷金河制定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则不获”原则,无一不是透露着公平公正气息。

公平公正这一准则,四海之内皆成立,普天之下无人不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周家庄乡村民自1953年开始实行,并能一直沿用至今的根本原因。

表面上看,周家庄乡村民维护的是人民公社制度,但实则他们响应的是雷金河的公平公正原则。

在过去,人民公社制度在周家庄乡取得了巨大成功,想必在当下也差不到哪里去吧。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到过周家庄乡的人,无一不承认他们当地人的幸福指数极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甚至直言,周家庄乡就是我们一直努力建设,并向往的大同社会。

在周家庄乡的土地上,村民们依然执行的是“多劳多得,记工分“的行事准则。

之前没有的混吃混喝现象,当下的周家庄乡也没有。

另外,雷金河默许的“适合制度”至今也仍然在周家庄乡存在着。

当地的村民会根据个人特长,在团队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周家庄乡也在一直保持着与时俱进。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村民们在相关领导人的带领下,大力发展着其他各种新兴行业。

2007年,在做了一系列实地调查以及市场经济考察后,周家庄乡第九生产队在当地开发出了观光采摘园。

一些苦城市已久的城里人,闲暇时间便会到周家庄乡的观光采摘园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前来进行实地观光采摘的游客,不仅会带动周家庄乡的农业产值,还会在当地休闲住宿,并购买一些工艺礼品,可以拉动第三产业的增长。

据统计,仅这一项旅游,就为当地增加了近四千万的额外收入。

另外,村民们还开发了专业基地,在基地里,种植了水果、树木、农作物等优良品种。

农作物中以优质小麦繁育为典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产出的小麦质量好,产量高,很受批发商的欢迎。

周家庄乡果园的面积也不小,村民们种植了3000亩鸭梨,红地球葡萄种植了4000亩。

还有一系列平日里不多见的水果,在周家庄乡也均有种植。

到了周家庄乡的观光旅游者除了采摘以外,还会打卡拍照,也算为周家庄乡做了免费宣传,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前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家庄乡开发建设这些生产基地,切实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能让当地人在不出门的前提下,就轻松把钱赚了。

往前说,1999年,全社的经济总值达222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4873.85元。

到2005年,在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还在3255元徘徊时,周家庄乡村民的人均收入值已达到了5018元。

2013年,当地村民的收入更是攀至14104元,到2015年,当地人均纯收入再创高峰,升至18048元。

村民们的经济收入高低,是人民公社制度运行成功与否最直接的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数据可以证明,人民公社制度在21世纪的周家庄乡,施行的依旧很成功。

为最大程度改善当地居民们的生活条件,提升村民们的幸福感,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免费”措施。

教育是其放在第一位的,孩子们的上学费用均免费。

生活中,村民们有生活补贴、电费补贴。

对于一些弱势群体,比如残疾人,会有残疾人补贴,老年人有养老津贴、退休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业余时间为了丰富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周家庄乡特意建设了众多品类繁杂的娱乐设施、场所,有纪念馆、电影院、各式公园、篮球场等。

周家庄乡人认为,该花的花,不该花的则一分都不许多花。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浪费,禁止攀比现象,周家庄乡设定了具体的红白事办理原则。

对于红事,周家庄乡要求,摆酒席最多不能超过八桌,菜品里不能出现海鲜之类的高档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秉承着这一原则,康田志家在办宴席时,一共摆了五桌酒席,每桌上五六个家常菜,另外加一瓶酒。

这么算下来,康田志家自然花费不了多少钱。

白事则是一众亲人只吃大锅菜,至亲穿白,其他孝子则每人一块黑纱,或者是白手巾,外加一朵白花。在此期间,不允许唱戏、说书。

和当今大多数村子冷冷清清、年轻人丝毫不见踪迹的情形不同,周家庄乡处处皆有年轻人的影子。

周家庄村民韩平锁的“主动入赘论”,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着以上这一系列理想的生活条件,韩平锁直言: “我们这里的女子鲜少有愿意主动嫁到外面去的,反倒是外面的男子愿意主动入赘到我们这里来,当我们的上门女婿。”

韩平锁所言并非夸大。

据周家庄第九生产队的统计情况来看,他们队436户人家中,有30多户都是上门女婿。另外,队长表示,有不少外地人都想主动加入到周家庄乡的户籍。

这是因为周家庄乡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惠之于民。

在周家庄乡,家家都有二层小楼,村里贫富差距很小,一片静谧祥和之风。

因着以上杰出表现,周家庄乡曾两次荣获“嘉奖令”,还入选了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当村民们感慨当下的幸福生活时,1952年在周家庄乡第一次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雷金河老人,便会出现于大家口中。

雷金河老人用半个多世纪的实战经验证明,时代论固然有之,但终究,唯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发展准则。

让我们一起祝愿这个“最后的人民公社”能够越办越好!

-完-

参考资料

  1. 乌有之乡:《周家庄乡,最后的人民公社》

  2. 昆仑策网:《刘家征:周家庄人民公社为什么能够存在?》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