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不可读该中译本(我已经将其从我的课程大纲中删去),遍布全书(几乎每一页)的错译,会带来很多被误解和曲解之后的美国高等教育史知识,除了大量错译、少数漏译外,我几乎是皱着眉头把这本书读完的。”
5月11日,浙江大学教育史学科微信公众号“ZJU教育史”刊发了该校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慧敏所写的《翻译商榷║罗杰·盖格《美国高等教育史中译本错译辨析(1)(书名目录前言序言)(学术翻译是要有底线的)》一文。他在文章中针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的《美国高等教育史》中译本的翻译质量提出批评。
王慧敏强调,“不苛求尽善尽美,但至少应尽心尽力。如果是以误解和曲解的方式来翻译学术著作,那么,于我个人而言,宁愿不要这种不负责任的‘翻译’。学术翻译还是要有底线和原则的。”
上述文章发布后,在学术界和出版界引发舆论关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5月15日查询发现,该书已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多个官方网络商店下架。
公开资料显示,王慧敏现任教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2014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曾于2012-2013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访学一年,其研究方向为美国教育史、美国高等教育史。
身为美国高等教育史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王慧敏在文章中表示曾经对《美国高等教育史》中译本“非常期待”。他在该书出版后,于今年1月第一时间购买,并将其列入自己的研究生课程《美国高等教育史专题研究》的必读书目(英文版已列在课程大纲中)。
“然而,待我打开中译本拜读之后,我之前的所有好感皆烟消云散。”王慧敏在文章中总结了自己的总体感受和根本观点称,“译者和出版社都严重低估了这本书的翻译难度,其难度不在于英语语言本身,而在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更为严重的是,译者和出版社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显示出应有的对学术负责任的态度。”
他写道,“就整体的阅读体验来说,‘卡顿感’很强。有些地方有明显的机翻痕迹;有些地方看上去不像是机翻,但又不知道译文想表达什么意思;有些地方有着明显的低级错误,这些错误连机翻都不会犯,我实在想不明白是何种原因所致。所以,我前面说,要皱着眉头读这本书。由于书中译文的问题实在太多,实在无法一一列举,我只就一些重要的、明显的错译摘出来辨析。”
文章中,王慧敏从书名、目录、前言、序言、通篇问题等多个方面详细列举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中译本的翻译问题。
比如,王慧敏指出,Penn一词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中有时候是指人名,更多的时候则应是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缩写。然而该书中译本有时候把Penn翻译成了“佩恩大学”(如:中文版第739页倒数第5行)。此外,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也有一个更名的过程:1779年,College of Philadelphia更名为University of the State of Pennsylvania,1791年再更名为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不同的时间也有相应不同的译法。
类似的,《美国高等教育史》中译本中文版第285页第5-6行将“Yale was the largest and most national American college.”译作“耶鲁学院是美国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国立学院。”对此,王慧敏指出,这里的national是与local对应的概念,意指“全国性”,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这里是说,耶鲁的生源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康涅狄格州了,而是扩展到其他很多州。他认为,“这里的关键,不是翻译对错的问题,而是译者对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缺乏起码的常识。”
此外,王慧敏针对该书译者葛玉梅的身份背景也提出质疑:“封面内折页上的信息是:‘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在读博士、助理研究员,兼任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等院校MTI 校外导师,山东智慧译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研究哲学、社会学与翻译技术。曾参与翻译《武曌》。’由这些简介可见,译者没有美国历史、美国教育史、高等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背景。更让我困惑的是,‘武则天’和‘美国高等教育史’是两个天差地别的主题,古今中外一些翻译界的天才、奇才也主要精专于某一个领域,恕我见识有限,一个人要想熟练驾驭这两个如此迥异的领域也是非常艰难的。”
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官方介绍,《美国高等教育史》讲述了从1636年哈佛学院创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波澜壮阔的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作为目前为止关于这一主题最深入、最具权威性的历史著作,它追溯了文化、新就业机会的出现以及知识进步如何塑造了美国学院和大学的发展轨迹。该书中译本于2021年12月出版,由葛玉梅翻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直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术出版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