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导语

人与水的情感似乎自古以来就是复杂又矛盾的。人类一方面依赖水,渴望亲水、近水,一方面却又惧水、畏水。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通过禁锢河流的方式获得居于水边的安全感。这看似获得了对自然的控制力,但也同时丧失了人类记忆中对水那份宝贵的情感。唤醒沉寂的河流,让河流回归城市生活,才是我们当下更好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目概览

初见

初见

项目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永宁镇区西侧,属于老山的行洪通道之一。初到项目现场,河道两侧高大而灰冷的防汛墙令设计团队望而生畏,巨大的高差从空间上隔绝了全部可安全观望溪流的视线。而溪流本身也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水措施几乎很难被感知到,即便局部有一定体量,浑浊的水体也无法吸引人去多看一眼。沿着防汛实墙顶小心翼翼的前行,我们不禁感慨:在以促进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为第一需求的时期所采取的防汛措施,虽然解决了这个城镇安全抵御洪水的问题,但同时也隔断了河道与周边场地的物质交换,割裂了居民与水的生活情感交流。这显然不符合新世代的审美导向和实际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前水体分析

设计构思

设计构思

受用地规划的限制,可供我们操作的空间是有限的,但我们不满足于按照一个“形象工程”的标准使其仅仅达到整洁,美观,而是希望在保障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生态修复系统手段缝合河道两侧被割裂的空间,力求水利设施景观化,景观设施艺术化,重新诠释人与水,水与城之间无界共生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生态修复系统手段缝合河道两侧被割裂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利设施景观化,景观设施艺术化

簇溪生长——兴镇

簇溪生长——兴镇

近水却不能亲水,一个蓬勃发展的小镇不应有这样的遗憾。巨大的高差原本对亲水需求是一种限制,但在设计师眼里却可以为实现多维度立体化的交通系统创造可能。蜿蜒的小路在场地里延展开来,将人们从周边质朴的街市引入一个水绿交融的所在。无需过多指引,便可本能地向着更滋润、更灵动的场所走去。绿地、花草、溪水、小径,有限的空间中流露出的是蓝绿空间的无界交融。这里不再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荒芜之地,开放的河道空间可以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为创造繁荣宜居的小镇带来了更多的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维立体的慢行交通系统无缝衔接周边公共交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栈桥:美好惬意的生活沿着时光里记忆的气息与脉络,在一泓清凉的溪水边安静的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栈桥:创新性设计无柱玻璃悬栈桥,创想无界之道

慢城生活——人和

慢城生活——人和

我们一方面通过慢行交通系统将滨水空间的体验和影响外延到河道之外,另一方面通过场地的设计向河道内部融入市民生活的日常。你既可以在挑出的平台上驻足远眺,亦可以在溪流漫滩中纵情自然。我们希望场地内所呈现的景观不仅可以使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对话变得和谐有趣,还可以为小镇居民释放足够的交流与倾诉空间,延展生活的尺度,让原本封闭荒芜的河道空间充满生机与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语花阶:在此处静听溪水的窃窃私语,向你讲述小镇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涧台:宁静美好的午后远离街市的喧嚣与飞尘,只在此凭栏远眺,听流水潺潺

碧水川流——理水

碧水川流——理水

我们尊重河道本身行洪的功能需求和因季节而变化的水文特征,在与水利设计师经过多次碰撞与反复推算复核后,确定了将原河道改造成为“主河槽+浅水溪流”的断面形式。主河槽用以作为行洪泛洪的弹性空间,保障极端天气下的水安全;浅水溪流则用以改变水系平面形式,形成近自然的河流形态。但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又出现在设计师面前,即如何应对周期性的洪涝对河道绿地坡面的冲刷?经过多次讨论,我们结合生态工法和传统工程材料,在不利用任何大型机械和混凝土的前提下,通过三维土工格室力学上的特性及木桩与卵石搭配使用,对水陆边界和河道漫滩进行了土壤的加固处理,同时结合植物的应用来解决这一难题。改造后的河道两侧绿地高低起伏,向蜿蜒曲折的溪水中缓缓延伸,增大纳洪空间的同时,实现了水绿空间的自然过渡。“水净”的实现得益于率先启动的控源截污工程及两岸丰富多样的水生植物;“水丰”则倚靠 我们为此项目量身定制的多层级水循环方案。我们旨在通过一系列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高水体流动性,恢复河道空间的生态基底,建立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功能的防御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岸两侧栽植的水生植物与石漫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雨水调蓄塘与河内相互连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短时雨水调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边的花草组合为空间增添了明快鲜活的色调,清新自然的景致令人身心放松

后记

后记

这是一次具有“突破”意义的项目实践活动。我们从思维上打破了固有的应对洪水的思维定式,应用“调合共生”的理念实现蓝绿空间的无界交融,让河流重新焕发生机,回归城市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景

我们希望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构建生态蓝绿系统,营造生态修复的特质空间,引导触发城市活力发展。我们期待江北新区玉兰河能够赋予小镇更多的活力,带来精神上的重生,引导生态公众意识提升,使居民近水更亲水,亲水且乐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平面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计断面

项目信息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浦口区永宁街道玉兰河环境整治工程

设计单位: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扬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设计&完成年份:2019年&2020年

总控团队:李宝军、卢云飞、孟维康、张诚亮、曹喆、齐鸣

方案设计:张诚亮、曹喆、刘世华、武岭、梁珊、谭佳佳、曾平平、朱莎、官智玲、杨小龙

施工图设计:齐鸣、白家聿、田琛瑶、曹喆、王琪、王刚、韩晶宏、王会林、曾红舟、王学瑛、宇新、王萌、齐康康

摄影版权:正和恒基

项目位置:南京浦口

场地面积:5.04hm²

业主单位:南京中建乡旅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工程施工总承包: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