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南京灵谷寺的一位年轻法师火上了热搜。

起因是他之前发了一条微博,配上了自己戴着毛绒帽子的自拍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俊秀的眉眼、白皙的皮肤,乍一看有点像男团的门面担当,让人一下子没法和他的“和尚”身份联系起来。

评论区里,涌入了疯狂的赞美和臆想:

“谁能想到这是灵谷寺的门面呢......我真的以为他是哪个爱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您的模样很适合作为原型出现在我们的一些文章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些“狼虎之词”: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女妖精都垂涎唐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现在的心情,就跟妖精馋唐朝和尚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调侃、玩梗都很正常,毕竟寺庙也许需要搞一些宣传,吸引香客,出家人也有业绩要求的。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却渐渐有点脱缰了:

灵谷寺被无数赶来拍“最帅和尚”的游客包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比追星还夸张。

他们手里拿着各种手机、相机、长枪大炮,对着寺庙法师一顿猛拍,场面无比混乱。

更专业的,甚至动用了无人机、打光板,只为了拍几张法师的照片,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甚至反客为主,不断地冲着法师喊话:“下来下来!从楼梯下来走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师傅那个书可以往下拿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师只好配合着他们,一遍遍地在台阶上来回走动,或者在窗边拿着经书摆拍。

他们是闲着没事做,大老远特意跑来看热闹的吗?当然不是。

他们只是为了蹭“最帅和尚”的热点,把那些照片、视频发到网上,吸引流量、博眼球。

原本清净的寺庙,变得嘈杂又拥挤不堪,而自己则沦为了工具人,法师到最后已经疲惫不堪地抿起了嘴。

而之后,各种关于法师的谣言、诽谤更是不受控制,不断有人为了博流量而制造黑料。

有人造谣说:

“持善法师相当风流,当年我还和他爬过山、拉过手、亲过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想玩那套“造神又让神跌下神坛”的反转密码。

法师只好不断地出来澄清:“蹭流量热点也没必要跟一个出家人过不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闹剧,上演到这里已经乌烟瘴气,可悲可叹。

人民日报有句话说得好:“当流量完全沦为生意,甚至成为内容创作的唯一驱动,失控难以避免。”

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人趋之若鹜,把低级趣味当成财富密码,把无底线当作出名圣经。

02

娱乐至死的年代,你永远不要低估网红们可以恶俗到什么份上。

有网红为了蹭外卖小哥戴的兔子耳朵(实际上是袋鼠耳朵)的热度,要求外卖小哥:

“必须戴耳朵送外卖,不然就给差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搅蛮缠的样子,简直离了个大谱。

甚至还有人专门录视频,称自己因为没有看到兔子耳朵,哭得特别难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外卖小哥无奈之下,特地去帮她找到了兔子耳朵,让她戴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拜托,人家平时送餐有多累,还得配合你一把年纪还装可爱的冲动,沦为你赚取流量的工具,真的有点过分了吧?

有网红在深圳地铁上,为了拍恶搞短视频,突然大喊:“所有人全部趴下,小心地雷!”

周围的乘客受到惊吓,纷纷逃跑,场面一时乱作一团,一名女性乘客甚至摔伤了。

就因为他们想火的欲望,牵连了无辜的群众,地铁也因此延误。

有网红专门拍“抢陌生人东西吃”的恶搞视频,在街上、餐厅、食堂随便找路人下手。

看到一个安静吃饭的男生,就径直走过去,坐到人家旁边,二话不说就拿起筷子往对方碗里伸。

厚着脸皮夹起一块肉就往嘴里塞,路人迷惑地问:“怎么了你?为什么要吃我东西啊?”

网红也不说话,继续夹路人的饭菜,可怜的路人甩都甩不掉他。

这些离谱事件屡见不鲜的背后,其实更值得思考的是:

造成这种现象的,不正是每一个热爱“文化糖精”、沉溺于感官娱乐中的我们吗。

作家水木然说得好: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年轻人在游戏和娱乐中沉迷,成年人在直播和短视频中放纵,大家都在沉溺于眼前一时的快乐。

这是一个戾气和污浊遍地的社会,网上最容易流传的,就是各种畸形和丑态的表演,各种极端的情绪和观点。

人们正在抛弃一切深刻的东西,包括文学/哲学/思想等等,因为这些东西太深刻太沉重了,人们转而寻找可以麻醉自己的东西,让自己快乐。

人们越老越沉溺于短平快的刺激,不再追求价值塑造。

越是搞立场、阴谋论、情绪化的内容,越容易被传播;冷静和理智总是被嘲笑,宣泄与谄媚却成了主流。

人变得越来越懒于思考,也就意味着人变得越来越愚蠢。

03

当你的大脑吃惯了街边的麻辣烫,就再也无法感受到食物细致的原味了。

当你刷惯了以“这个男人叫小帅”为开头的短视频爽剧,就再也看不进《教父》、《万物理论》这类冗长又没有嗨点的电影了。

活在感官轰炸中的人,往往麻木地看着一条接着一条的新信息,关上手机后却脑袋空空,什么都没留下。

可以自评一下,《浅薄》一书中的描述,你中了几条:

①你时常觉得耳鸣、目涩、注意力无法集中;

②你懒于记忆,习惯于张口就问;

③你不喜欢冗长的陈述和表达,喜欢直奔主题和搜寻答案。

互联网发出各种刺激性杂音,既造成了有意识思维的短路,也造成了潜意识思维的短路。

既阻碍了我们进行深入思考,也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

是时候实行“电子静默”了。电子静默,是作家采铜提出的一个词,指的是:

在每天的感官轰炸中,给自己一段静默时间,让自己有机会发动更高层次的兴趣。

就像专业寿司食客在每两个寿司之间,会吃一块姜片,让自己的味觉重新回到原点,才能更好地感受下一个寿司的滋味一样。

你可以在一星期内找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关掉手机、电脑、所有无线电设备。

去思考、去冥想,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对生活会重新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愿我们,能不再沉溺于“文化糖精”,不再沉迷于低级快乐,这样才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