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文章《四川绵阳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强化党建引领 昔日撂荒地 如今致富田》《组织领航“治荒”有方》,聚焦绵阳通过推出找地机制、常态化“护地”、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一系列举措,让撂荒地焕发新活力。

全文如下:

四川绵阳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强化党建引领

昔日撂荒地 如今致富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有的地没人种、没人管,党组织就要跟上。”近日,四川省绵阳市忠兴镇永佛村党委书记白才明说:“这些年来,我们村整治撂荒地287亩,用土地托管模式发展精品粮油产业,村级集体经济年增加收入12万元。”

据统计,绵阳市外出农民工多达135.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60.97%,致使土地撂荒现象严峻。为破解这一问题,绵阳市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建立找地机制,通过土地托管、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把撂荒地“种起来、活起来、管起来”。近两年,带动整治撂荒地1.3万余亩,粮食增产5000余吨,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约3500万元,撂荒地焕发新活力。

建立找地机制

破解人走地荒难题

绵阳市建立“市主导、县主体、乡主责、村主抓”找地机制,以县(市、区)为单位,落实网格化管理模式,组织专门力量,摸清撂荒地承包户姓名、位置、抛荒时间等情况。以建制村、乡镇(街道)、县(市、区)为单位,分级建立耕地利用和撂荒地整治“两本台账”,明确任务、责任、时限“三张清单”,把整治任务分解到年、细化到月、责任落实到人。三台县为破解人走地荒难题,把整治撂荒地作为村党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的重要职责任务,分级分类建立台账,106名任务较重的村党组织书记公开承诺任期内全面消除撂荒地。

村党组织在大春、小春两季适时开展“回头看”,重点监测撂荒地新增情况,并及时预警。对撂荒超过1年的,责令农户立即复耕,对未复耕又不委托他人代耕的,纳入镇、村监测名单,暂停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出制止耕地撂荒通告2000余份。

常态化“护地”

破解无人种地难题

为强化村级党组织责任意识,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肩负起常态化“护地”职责,绵阳市整合土地、人力、项目等要素,破解无人种地难题,形成全域护地有责的风气。

政策上,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履行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职责,在保护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对无人复耕的撂荒地,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引导流转复耕或代管,切实把分散、零星、小块的撂荒地综合利用起来。北川县坝底乡金龙村通过“村党支部+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方式,组织党员、群众志愿者整治撂荒地200余亩。

人力上,由集体经济组织牵线搭桥,大力培育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措并举推动撂荒地整治。梓潼县长卿镇天星村优秀农民工白飞龙,把在外学到的经验带回家乡,发展“生猪养殖+种植”循环产业,带动群众整治撂荒地350余亩,助力集体经济增收29万元,目前已当选为村党委书记。

激励上,实行撂荒地复垦任务大包干。将整治成效、经营管理绩效与个人收入挂钩,对整治撂荒地成效显著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优先给予涉农项目资金支持。

分类整治

破解怎么种、不挣钱问题

为破解怎么种、不挣钱等老大难问题,绵阳对土地撂荒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制定方案,科学选择整治方式、复种作物和技术模式。

对适合融入规模种植的撂荒地,“以大带小”整合一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市场主体合作,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撂荒地经营权入股,股份合作社统一耕种、规模化经营,按持股比例分红。安州区河清镇金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建立“土地银行”,集约化改造土地2200亩、其中撂荒地200余亩,由“土地银行”与竣仁家庭农场等签订“贷地”协议,约定集体按40%比例分红,2021年实现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如不愿入股,可由乡村党组织牵头把关,将群众的撂荒地交予集体经济组织“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统种统储”,全程托管。游仙区忠兴镇集体经济联合总社从金融机构融资3.88亿元,统一机械收种、统一购买配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销售,接受托管土地4.4万亩、整治撂荒地1200亩。

对不适合融入规模种植的散地,采取“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签订产销合同,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实行优惠价格并保证优先收购农产品,激励农户将撂荒地“种满种尽”。梓潼县观义镇集中6300亩土地,其中撂荒地700余亩,与吉香居等龙头企业合作发展订单农业,统一种子、化肥、技术标准,2021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带动集体经济增收156万元。

组织领航 “治荒”有方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解决好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必须守住耕地这个根基。面对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带来的土地撂荒问题,四川绵阳市推出找地机制、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一系列举措,让撂荒地焕发新活力,其做法值得借鉴。

郡县治,天下安。县级领导干部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工作的指挥员、主舵手,能否压紧压实县级领导干部抓乡促村责任,直接关乎乡村振兴成效。撂荒地变为肥沃田,县级领导绝不能只挂帅不出征,要把实施撂荒地治理作为年度党建项目,挂图作战、跑表计时,让项目成效直接挂钩干部选拔、评先树优,激活“治荒”内生动力。一个村的资源禀赋能否充分开发利用,村级带头人是最大“变量”。要发挥村党组织书记“头雁效能”,将撂荒地复垦利用列入村级集体经济“消薄”重要指标,带头拉动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流转盘活土地,将“沉睡”的撂荒地变为丰收“粮袋子”。

好政策只有落实好,才能惠之于民、赢得民心。当下,农村土地丢荒,一方面是由于种地的低性价比、低收益率导致农户“主动撂荒”;另一方面是耕作环境、基础设施等外部条件不足,导致“被动撂荒”。各级党组织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围绕农户所需定政策、送政策,将文件的“白纸黑字”变成惠农的“真金白银”。面对农资涨、人工贵等不利因素,加大农资农机等购置补贴力度,减免农产品调运流通费用,切实打通种粮补贴、土地流转奖励等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让农户零时差晓政策,无间隙享红利。

治理撂荒地,产业是关键。有的乡村产业尚处于培育期,专业力量短缺、管理经验不足使得撂荒地治理不尽人意。各地党组织需从整合资源、集约管理的角度统筹谋划,确立农业产业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思路,结合村情实际确定主导产业。由政府主导,将已盘活的撂荒地有序流转,通过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补链扩链,实现产业集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以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夯实产业基础,在撂荒“不毛地”开出“产业花”、结出“致富果”。

绵阳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