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学家李稻葵这两天火得一塌糊涂,原因是他在著名的清华五道口经济学家论坛上,发表一段让人脚趾抠地的言论,被喷得连亲妈都不认识了。

总结起来就两句:

第一句是:抗疫两年,中国取得了伟大胜利,为每一个中国人增加了10天生命。

第二句是:怎么保经济?他建议,不要让一线工人居家隔离,就在工厂边建个板房集中居住,“一边隔离,一边生产”。

先说第一句,网友直接回怼:我能把这10天还回去吗?

李专家的论证过程是,美国因为新冠死了100万人,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如果中国没有做好防疫工作,那就是400万。换算一下,就相当于每个人都延长了10天寿命。

道理上,你不能说他说的不对,但是很幼稚,不像是一个正经经济学家的话,倒像是一个野生民科的话。

因为现实世界是很复杂的,你不可能只做简单的加减乘除。

像我们穷人家的孩子,小时候应该都做过类似的梦:中国有14亿人口,如果每个人都给我一块钱,那我就有14亿。哪怕是每个人给我一毛钱,我也能成亿万富翁。

这样的梦,常常做着做着就当真了,嘴角浮现笑意。你能说我算得不对吗?当然是对的,而且非常正确,但这只是年少无知的梦。

就像世界不会围着你转一样,关于疫情,我们也不能简单类比。美国与中国的情况不同,美国死这么多人,中国未必就会死这么多人。

就算是中国防疫做得好,避免了400万人的死亡,也不能得出每个中国人都延长10天寿命的结论。

这么多人被封控在家,生活质量直线下降,物资匮乏,营养大不如前,这会不会影响寿命?

在疫情期间,焦虑感备增,心理状况想必都很差,这又会不会影响寿命?

这么算起来,究竟是谁增寿、谁减寿,还不一定呢。

这句话最大的软肋在于,有点丧事当喜办的意味,透出一种愚蠢的自信和匪夷所思的喜悦,好像疫情是个证明自己的难得机遇,最好再来他个10年、20年,这样我们的优势就更加明显,赢麻了。

这样的心态,是不健康的,甚至是不人道的。新冠疫情可能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最大、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灾难,全世界每个人其实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受害者。

这是一场灾难,一场悲剧,在这种情况,还试图用虚拟数字,沾沾自喜地强行给所有人增加10天寿命,就好比灾年里,你比邻居多一个馒头而开怀大笑一样,是无耻而卑劣的。

我们的防疫做得好,无非就是损失减少一点,现在还远远谈不上胜利,更无关伟大。毕竟,一些人死去,更多人被改变生活甚至人生。这个时候,大家都是非常脆弱的,不要轻佻地去撩拔大家的情感。

赞美我们抗疫做得好的办法有无数种,李专家选择了最坏的一个。

再说第二句,更是让人瞠目结舌,“集中工人,一边隔离,一边生产”,真想问一句:李专家,你是认真的吗?

网上给他精炼了一下:集中赢。可以说是相当传神了,瞬间就让李专家破了功。

在李专家的眼中,工人不是工人,而是冰冷的工具、勤劳的工蜂,他们没有亲人、没有情感、没有生活,他们唯一存在的意义,就是埋头苦干、生产劳动,为了经济指标和大多数的幸福,而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为此要灭人欲、斩慧根。

凭什么呢?就因为他们是工人,不是公务员、不是官员、不是像李专家这样的坐而论道的社会精英?

就因为他们是普通工人,社会底层,所以李专家张口就来,拿他们当保经济的垫脚石?

不要说这样未必能保得住经济,就是保住了,又有什么意义?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不仅需要工作,还要有尊严地工作。人不仅要努力创造财富,为社会做贡献,更需要实现自我价值,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没有人天生就要其他人做牺牲,哪怕是再崇高的目的,哪怕他再卑微再渺小。

请李专家用自己的小腿想一想:疫情期间,同样是隔离,有的是一家人在一起,都已经接近情绪崩溃,而那些工人,不仅要饱受远离亲人之苦,还得加班加点从事生产,这会不会过于残忍?

当然有人说了,李专家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是从大局出发,为了促经济保民生,最终也是为了大家好。而且他也提出了减税、发钱之类的好建议,他的话被断章取义了。

当然不可否认,李专家并不是说的每句话都是错误的。但事实上,人们反感和憎恶的,也绝不仅仅是这两个不靠谱的观点,而是失望于,一个知识精英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判断和独立人格。

疫情当下,保经济无疑是个重要课题。无论是国家还是民众,都热切盼望像李专家这样的专业人士站出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有价值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但是千呼万唤,盼来的是个什么玩意呢?完全是没有经过大脑的口水化言论,幼稚可笑到令人发指。没有技术含量不说,连基本的常识都视而不见。

更深入一点说,艰难时期,我们是很需要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这些聪明的脑袋坐在一起,集思广益、出谋划策。毕竟再好的防疫,也不是没有不足和漏洞,也需要查缺补漏、修正某种错误,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可能性。

简单来说,他们应该是来提出问题和独到见解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知识分子有这样的使命。

但是我们看到,李专家更像一个传声筒,只会附和,没有独立的思考。

这让我想起最近看到的一个视频。视频中,一只啄木鸟正在埋头苦“啄”,树都快给它啄空了,还没有停嘴的意思,也不知道它究竟想干嘛。李专家就是那只埋头苦干的啄木鸟,只啃树不捉虫。

不禁问一句:李专家,你是来参加学术会议的,还是来走学术红毯的?

吴敬琏先生说过一句话:国家养那些只会“整词”的专家有什么用?大概说的就是李专家这样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