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20年,王小华已是一名“创业老兵”。1998年,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的王小华进入外资企业从事通讯测试工作。期间,他发现了智能硬件市场的商机。

这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毅然决然把目光放在创业上。家庭并不富裕的王小华在创业初期四处筹钱,从三个同学那凑齐了50万注册资本金,作为最小的股东踏上了创业路。

2000年,王小华的第一次创业是在智能硬件领域,帮助监狱系统、银行系统做安防设施。初次创业的王小华赶上了民营企业发展好时机,仅一年就将借款全部偿还完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对公司进行重新规划和股权并购,成为公司主要控股人。9年时间,公司从年销售额100多万增长到9000多万,规模扩大近百倍,王小华的初次创业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也让他积攒了创业经验。但好景不长,从2009年开始,随着电商占领市场,智能硬件价格逐渐透明化,传统行业被挤压,王小华所在的公司业绩开始下滑。

所得利润根本无法支撑上百人的公司继续发展。因此,他“壮士断腕”将团队的100多人缩减到只有十几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在市场环境发生激变的情况下,公司必须进行转型重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2009年至2015年,他尝试了节能环保和工业自动化等路径,但转型都不是很成功。

“从2015年至2017年,几乎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王小华透露,自己知道智慧停车是一个很好的流量入口,但没有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

最初,自己想做“B to B”,将停车场智能硬件升级,然后将硬件和软件出售给有需要的客户。意料之外的是,大多数停车场并没有非常强烈的改造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刚开始拓展业务时备受阻力。此外,当时市场上各种互联网停车公司纷纷涌现,由于技术同质化比较严重,竞争也十分激烈,公司迫切地需要在运营模式上进行转变。

“从2015年到2017年,几乎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王晓华透露,他知道智能停车是一个很好的交通入口,但他没有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

最初,我想成为“B对B”“,升级停车场的智能硬件,然后将硬件和软件销售给有需要的客户。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停车场没有很强的改造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他们在第一次扩展业务时会遇到阻力。此外,当时市场上出现了各种互联网停车公司。由于te的严重同质化由于技术和竞争激烈,公司迫切需要改变运营模式。

细心的王晓华观察到,一些办公楼下面的停车场24小时不能满负荷。晚上,很多停车位在员工回家后都是免费的。

于是,2016-2017年间,王小华从市场需求出发,在盲目推进中找到了适合公司发展的转型路径。他决定做“B to B to C”的生意,把公司业务切换至“停车场的运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错峰停车”、“共享车位”、“流量变现”等的方式进行盈利,即免费改造停车场以换取闲时运营权,之后再进行分润。

从2017到2019年,随着“互联网+停车场”平台建设和推广应用,这三条业务链促使公司业务迅速发展,停如意从一开始在成都市仅有几十个停车场。

到现在全国在线运营的停车场已有700多个,平台管理运营的停车泊位也达到13万个,当流量带动起来,公司的收入也大幅度提高,同时还为市民停车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突发的疫情,给停车行业也造成了巨大冲击。王小华透露,公司2月的业务量同比1月份下滑92.5%。但同时他们也在这次危机中再次发现商机,其实早在之前。

他们就开始以传统停车场、智慧停车改造为流量入口,再到停车场空闲的时间段的运营,在线上做导流运营和增量运营来做流量变现。

疫情过后,他们再次找到新的拓展领域,目前正在筹备阶段。如今,停如意的运营范围主要是在北京、成都、昆明等城市,预计明年将进入更多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西安、武汉、南京、重庆和郑州等。“我觉得自己能坚持这么多年,都靠着一颗强大的内心。作为一个创业者,如果出现一点点困难都挺不过去的话,不适合当创业者。”的确如此,王小华也是这样践行的,在2017年公司困窘之际,他甚至变卖了自己在北京的房子来维持公司的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