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欣欣向荣,乡村美美与共。自清代起便有成都客家“五大场镇之首”美誉的新都区石板滩街道,乡村振兴战略也在稳步推进。

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街道党工委书记莫丹表示,石板滩将依托功能区良好的产业基础,深度融合客家文化和良好的自然生态,建设好园区的后花园。

文化传承 打造客家特色体验区

乡村振兴是一场漫长的跋涉,需要资金、政策、人才的支撑,也离不开乡土文化的代代相传。据了解,石板滩街道常住人口10.26万人,客家人占到97%,是成都东山客家聚居区域的中心地带。为了保护客家传统文化,将客家语言、风俗、礼仪传承下去,石板滩街道发动村民的力量,共同守护客家文化,打造了客家文化体验区,其中极具特色的就是悦动客家田园里商业街区。

据石板滩街道土城村党总支书记廖加斌介绍,这条商业街区将客家特色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走进田园里,既能看到美丽的田园风光和特色客家建筑,又能欣赏到客家传统文艺表演。廖加斌表示,立足作为悦动新城“门户”的区位优势,围绕“客家屋、客家话、客家事、客家菜”等载体,石板滩街道以本土文化国际表达为路径,再造“乡愁·记忆”客家文化新名片,全力构筑“客家味”“国际范”“现代化”悦动客家特色体验区,尽可能满足往来游客及原住民阅读、感知、欣赏、参与、消费的多种需求。

艺术增色 唤醒乡村内生活力

在石板滩街道叶家大院,有一座小而精的艺术家院落——川音艺谷。这里的每一栋建筑、每一个艺术装置、每一面涂鸦墙都各有特色,凝聚着艺术家的创作心血,也受到外界及村民的一致好评。据川音艺谷负责人、川音城市与环境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田勇介绍,这片文创园区不只将游客作为目标受众,也对石板滩街道的原住民免费开放,如今出门看展、感受艺术熏陶已经成为这里很多村民的生活常态。

田勇表示,“川音”是指四川之音、四川音乐学院之音,“艺谷”是指艺术人才聚集高地、文化艺术创作高地、文化创作体验高地。川音艺谷以全国首个“大学+乡村”模式为核心,采用校、地、企三方联动机制,打造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和艺术家特色村落,实现产教融合、城乡融合、艺术与生活融合、传统与现代融合。推动以艺术点亮乡村、用艺术提升乡村价值魅力,实现区域经济及旅游快速增长,形成新都区“拜宝光,游桂湖,赏川音艺谷”三位一体的文化旅游格局,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共建共享 共同开创美好家园

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讨解决,自己组织管理。石板滩街道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坚持党建引领,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动组织群众,不断激发基层自治的内生动力,让大家全面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各项建设中来,共享发展成果。

悦动客家田园里商业街区的龙舞艺术长廊就是石板滩街道共建共享共治的成果之一。廖加斌表示,这条长廊既是景点也是舞台,既是客家族内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也是村民们平时议事的地方。在川音艺谷,也建立了“三级联动+三事分流”的基层协商治理机制。园区通过组织的搭建、常态化运行机制以及服务开展,将社区群众的诉求和川音艺谷项目建设的诉求按照“片区事”“社区事”“院落事”来进行分类处理,合理界定政府部门、社区、院落自组织及居民的职责边界,通过分类协商议事来促进解决区级部门、川音艺谷原住民、新住民、企业的各类事务。

此外,石板滩街道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高校人才+村党支部”人才引入机制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育发展“土专家”“田秀才”,建立“镇—村—社”三级乡村振兴;建立资源库,将闲置房屋、林盘、土地、劳动力等分类归口入库,为产业发展做好供给准备;逐步完善“四金一利”增收模式,真正实现村民由单一农业收入转变为多元化收入,确保持续稳定增收,把共同富裕落到实处。

莫丹表示,作为新都城市发展“一城两翼”的战略高地,石板滩街道将继续勇挑重担,守正创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