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不开车很多人都明白,但吃东西也得小心点,一不小心也可能被“酒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天晚上,交警大队在高速收费站开展联动整治行动,严查酒驾等交通违法行为。一名女司机因为吃了葡萄干,差点就成“酒驾”。民警用“快速排查酒精测试仪”在对一名女性驾驶员例行检查的过程中,发现该驾驶员所呼出的气体中存在酒精成分。面对这一测试结果,该名女司机感觉很意外,称自己从来不喝酒,要求再检测一次,仪器却依然提示该驾驶员为饮酒驾驶。这时该名女司机想起了自己刚刚吃过葡萄干,并拿出车内还剩有的葡萄干给执勤民警查看,说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自己“酒驾”了。随后,民警拿出带有吹管的呼气式酒精测试仪对这名女司机再次检测,结果显示其体内酒精含量为零,原来这名女司机真的是因为葡萄干而“酒驾”了。所幸是虚惊一场,这名女司机也表示今后开车一定会注意饮食,被食物“酒驾”那就太不划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编提醒:

部分食物在制作过程中都会用到黄酒、料酒、啤酒或白酒,因此在这些食物中都存在少量的酒精,如果食用后立即进行酒精测试,则可能会超标,比如豆腐乳、醉蟹(螺、虾)、啤酒鸭、酒香鸡脖、糟鸡(肉)、酒酿丸子、酒心巧克力等食物。经常食用含糖量高的水果,如葡萄、苹果、香蕉、梨等,如储存不当也会产生酒精成分,一次进食过多的话也有可能导致测试超标。夏天常见的饮品酸梅汤,乌梅在加工或酵母菌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低浓度的醇类化合物,也可能会引起酒精测试仪的反应。

有些药物同样因为在其制造和加工过程中会加入一定量的乙醇,也就是酒精,也可能导致“被酒驾”。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治风湿类疾病的药酒和糖浆等一些中成药中就含有乙醇,一些注射液如氢化可的松、尼莫地平、血栓通、尼麦角林、托拉塞米、多西他塞等药物,某些口腔清新剂、漱口水和花露水中也都含有大量的酒精成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酒驾”时不要慌

如果驾驶人吃了含糖量比较高的食物,或是吃了有些变质发酵的水果,在交警酒精检测过程中被测出达到酒驾标准,那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这些食物入口后,会有一定的酒精量在口腔中短暂停留。在这个时间里,对其进行呼气检测的话,确实会检测出一定的酒精含量。但这只是短暂的,驾驶人可以说明情况,用清水漱口后再次检测,通常这个数值马上会降下来,甚至会归零。即便短时间内不能归零,也不要紧。驾驶人可以当场向交警提出异议,要求去医院做血检。交警最终会以血检结果作为处理依据。广大驾驶员在驾车前一定要注意饮食,切莫被“酒驾”,如果不慎因食入上述食物或药品被怀疑酒驾也不要着急,等候五到十分钟再测试一次,一般口腔内酒精成分都会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