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源

“镍"源

“镍”的前半生是被人误会的前半生。

由于镍和铁的熔点较接近,一开始被人们误认为是很好的铁。后来又基于镍不生锈的特征,曾一度被秘鲁土著人看作是银。

终于在1751年,来自瑞典的克朗斯塔特用一种混合矿物表面风化后的晶粒与木炭共热,提取出了一种新的金属,命名为镍,自此“镍”完成了自我证明的过程。

时间快进到2022年,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LME上演了一出史诗级“逼空”大戏。从2022年3月7日至8日,短短两天时间,伦镍价格从29246美元/吨飙升至101365美元/吨,涨幅高达247%。面对史无前例的极端价格走势,LME在3月8日当天暂停了镍期货交易。

从曾经被人误会的“镍”变成了如今掀起巨浪的“妖镍”,用时:271年。

之所以能在期货市场掀起如此大的“妖风”,是因为它牵动着现代工业的两条线:第一条线是作为生产不锈钢原材料,该领域占镍应用市场的70%,我们平常用的不锈钢的锅碗瓢盆皆源于此,可以说这条产业线对民生影响非常大。第二条线是作为当下火热的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甚至在三元锂电池中,镍还能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大的储存容量。尽管新能源汽车电池目前只占镍应用市场的7%,但据估算,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在 2030 年有望超过 2000 万辆,届时预计三元动力电池用镍量将会超过 89 万吨,电池有望在不锈钢之外成为镍的第二大需求领域。

可以说,谁掌握了“镍”资源谁就至少掌握了制造业的一条命脉,而印尼的“镍”产业发家史也充分印证了这句话。

印尼的“雄心“

印尼的“雄心“

上个世纪40年代,印尼就在东南苏拉威西发现了红土镍矿,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在这个火山地震频发的地方,挖出来的东西将来可能会改变印尼的工业产业格局。

在简单的原材料出口思维启发下,印尼的镍矿开始只是出口到日本企业进行加工。后来因为产能落后加上老矿区资源枯竭,新矿区冶炼厂迟迟不能投产,导致印尼镍产业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虽然在产业发展上,印尼是个门外汉,可他却深知“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道理,于是引入VCL(加拿大淡水河谷)和Eramet(法国的埃霍曼 )等国际矿业公司帮助开发本国的镍资源,而印尼自己的企业则以入股的方式与这些外国矿业巨头合作,试图从中分得一杯羹。

然而印尼镍产业真正的命运转折点来自于中国镍铁产业的雄起,本世纪以来伦镍价格飙升令占全球不锈钢产能产量和消费量均为一半以上的中国企业和消费者压得喘不过气来。中国开始改进冶炼工艺,其独创的高炉低镍铁(NPI),以及改良版的RKEF生产的中高镍铁(FiNi)不断压低冶炼成本,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让伦镍一路狂跌。

乘着伦镍下跌的东风,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富含镍矿的国家进行“扫货”,让印尼,菲律宾等国赚了个盆满钵满。

坐着卖资源赚的虽然是easy money,但印尼很清楚,资源终有一天会枯竭,如果到时候印尼还在吃资源的老本那么终有一天会死的很惨。于是2009年,印尼颁布了新的采矿法。规定,到2014年,只有“加工过的”矿产可以出口,原矿和半成品矿一律禁止出口。采矿企业要想保留矿产开采资格,必须在印尼当地建立加工冶炼设施。政策的目的很明显:希望借此吸引外资来印尼建设冶炼厂,提高印尼出口产品的工业附加值。

其实在印尼政府希望通过镍矿禁令倒逼产业升级之前,2022年LME史诗级“逼空”大戏的主角青山控股就在印尼低调购入4.7万顷红土镍矿,并投资了30亿美元在苏拉威西岛建设镍铁工业园。禁令开始之后,又至少有9家新冶炼厂开始在印尼建设。像恒顺电气、德龙镍业等中国企业,都在这一时期进入印尼。

除了这些矿业大厂进入印尼布局,新能源企业也对这块“黄金大陆”垂涎三尺。从2018年至今,共有6家中国新能源相关企业在印尼投资建设镍产业项目,涉及资金近千亿元人民币。

印尼最近的一笔中国投资是在2022年4月14日,宁德时代的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下属公司普勤时代与印尼国企ANTAM和IBI签署三方协议,投资总金额不超过59.68亿美元的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宁德时代的老冤家LG集团仅在四天之后便与印度尼西亚国有企业签署了初步协议,推动一个价值约90亿美元(约573.5亿元人民币)的项目,以在印尼建立一个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

(印尼中外镍产业分布图)

“印尼”渐渐成为了新能源霸主们你争我夺的“修罗场”。

欲与中国试比高

欲与中国试比高

2021年,印度尼西亚不锈钢产量将接近500万吨,预计2022年产量增速超过30%,赶超印度成为全球第二大不锈钢生产国。印尼政府清楚的知道不锈钢产业发展实质上到了一个高峰期。因此目前印尼政府的策略是:把所有镍产业投资的羊群都往新能源汽车电池这个圈里赶。从09年的禁令来看印尼从来不满足于做一个只会卖资源的傻大户,它的目标是取代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产业中心。

印尼的野心不是痴心妄想,它最大的资本来自于本身就坐拥丰富镍资源。从总量上看,根据印尼镍矿商协会 (APNI)数据,截至2021年,印尼镍矿实测储量46亿吨,排全球第一。从增量上看,2015年-2020年全球镍矿储量增量约为1700万吨,而印尼一家就占据了其中的1650万吨。可以说印尼是坐在镍矿上的国家了。

(全球红土镍矿储量示意图)

但天资过人,后天未必就能够按照预期发展下去,印尼要想与中国争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产业中心的位置仍然有一段距离。

首先一个根本的问题是,印尼的镍资源消耗窗口期还有多少?

根据印尼镍矿商协会 (APNI)数据,印尼镍矿原料的需求量预计将达到每年2.55亿吨。按照印尼46亿吨镍矿实测储量推算,印尼镍行业预计最多只能维持 18 年生产。即使在仅 17 亿吨的高品位镍矿(占比1.6% 以上)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印尼纯镍总储量2022年测)

事实上留给印尼的窗口甚至不到18年,有两点原因:

(1)印尼镍储量的数据其实没有曝光的那么大,因为只有约2/3的矿山递交了勘探报告,而有资质能编制报告的地质工程师不到其中的60%,因此把所有数据公布出去是不可信的。

(2)经济学上界定资源型产品本身的可替代性也容易造成资源型产业的时限性。当一种资源开采到一定程度,它的成本会上升,市场价格也会随之增加,而产业会趋向于选择市场价格低的替代产品。

所以现实是印尼需要在不到18年的时间里完成新能源电池产业布局并完成对中国在该市场的超越。这个超越难度有多大?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中国早在2001年就启动了国家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专项,200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实施,中国进入新能源汽车发展元年。从那时算起到今天,中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包括动力电池)已发展15年了。反观印尼到目前为止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上还在PPT阶段,LG的电池工厂刚刚开建,其它厂商还遥遥无期。

印尼的禁令从2009年出台,禁令有效期延伸至2014年,有可能还会不断反复下去。印尼计划至少在禁令生效的五年时间里发展出一大批矿业相关下游产业,现在看来有些好高骛远。以镍矿为例,印尼80%的电力供应集中在人口密集的爪哇岛和巴厘岛,而72%的镍矿分布在相对偏远的苏拉威西。为了压低成本,肯定要在矿区建设工厂,这样一来电力、资金、技术、熟练工人都是问题,这将极大考验印尼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

(印尼镍矿分布示意图)

其次就是政治博弈的问题,相对于中国来说,印尼政府的总体控制力没有那么大,它必须要兼顾各方利益,政府只能算作博弈的一方。印尼政府过去就有很多虽有立法但没执行的黑历史,所以印尼矿业界也认为禁令不会真的落地。矿业界明里暗里对政府掣肘,不仅对建造冶炼厂拖拖拉拉,还花式反对采矿法。成百上千下岗矿工跑到首都雅加达去抗议,工会老大还表示“如果政府执行禁令,就会让所有矿工走上街头,包围总统府。”

即便禁令能够顺利实施,也必将付出昂贵的代价。2021年印尼采矿业占全国GDP约7%。2012年,印尼矿产品出口额达379.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约占比16.38%,从事采矿行业的工人更是数以百万计……禁止矿产出口,印尼预计会损失几十亿美元的外汇收入,造成多达80万人的失业。2009年的禁令最终在印尼矿业界、政府以及国会的博弈与妥协下,无奈出台了一个“打折”版本的禁令,规定:出口矿产品的“加工程度”要求降低,能够“证明自己”愿意建冶炼厂的矿企,可以在未来三年再继续以半加工形式出口这些矿物。可惜的是,被“打折”的矿种里,不包含镍。

(2020年印尼矿业修正法案)

第三,印尼政府是一个赤字常年居高不下的政府,2021年印尼政府预算赤字率为5.7%(正常在3%左右)。同年中国政府的赤字率为3.2%。高赤字率对于政府布局新能源相关基础设施是非常不利的,除非你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可以通过量化宽松等方式进行赤字循环。如果没有上述国家的硬实力,一旦政府强行扩大赤字率,举债进行布局,势必会挤压医疗,教育,城市规划等其它国民经济领域中的财政支出,招致民间一众反对声音。

另外,印尼国家发展长期依赖外国资本,本土企业潜力与竞争力都不高,本土企业掌握的也只有一些优质矿源和一些普遍流行的冶炼技艺,自己国产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还处于空白。所以下一步印尼想要利用外来资本带动本国的产业发展将会受到一定的桎梏,毕竟作为外资企业来说矿产是你的,核心技术却不能倾囊相授,想要技术,只能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研发。

大面积采矿对印尼的环境破坏很大,政府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权重,会不会像中国这样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到底则要看决策者们的决心。比较担心的一点是环境问题容易被民粹主义者利用与政府进行谈判,甚至会危及一些产业项目的建设。

未来印尼在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方面对中国有潜在威胁,官员们也一直在大力宣传印尼的资源优势,想着先把羊都赶进圈再说。大规模投资新能源产业对印尼当然是利好,一是对经济复苏有利,二是使劳动力就业增长,三是改善进出口数据。但需要印尼解决的问题也很多。作为未来具有无限想象力的产业,中国在新能源动力汽车电池领域不会轻易让位,从时间维度来看,优势在我。

中国企业需要注意二三事

中国企业需要注意二三事

对于中国在印尼投资的企业,我们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在印尼布局较早的企业比如像青山,德龙等企业,这些企业目前正在印尼跑马圈地,已经或即将要获得一些中小镍矿山的股权。虽然收购股权是绑定资源最靠谱的姿势,但是代价也是最高的。目前的矿山股权开价已经令人咂舌,可其中有JORC(矿产储量联合委员会)报告的矿山凤毛麟鱼。

另一方面,厂商拿到矿权后能不能马上开工,还要看当地政府的脸色;最后鉴于印尼政府魔幻的统计方式,真实储量到底有多少也是个问号,来投资的企业就是在碰运气,看看最后能不能拿到一块宝地。在这些问题的包围下中资企业骑虎难下,但还必须要大量投入财力,人力,物力。

对于另一部分新进入或者即将进入印尼投资的企业来说可能会赶个晚集,目前印尼能拿得出手的所谓“好矿”也确实不多了。很多厂家负责人抱怨:“大批设备上去只开了三个月就没矿了也是个问题。”但是作为“资源圣土”,且未来几十年内镍资源会经历大波消耗,不管是先来者还是后到者,肥肉肯定是要咬,咬多咬少,还是咬着一嘴毛,只能看各自实力。

如果已经入局,工艺选择上,尽量采用能降低成本的新技术新工艺,那些火法冶炼(RKEF)为主的企业最好就不要进来了,即使想进来也要找已有电厂批文的矿山合作,而且产出中间品最好也要转向高冰镍(高冰镍酸耗低,成本低)。如果有的企业怕麻烦,那么最佳选择似乎是湿法冶炼(HPAL),但近几年湿法产品线有冲高问鼎的趋势,像MHP(氢氧化镍,为湿法工艺产出的中间品)年产30万吨产能已经是不少的量了。

需要提醒一点的是:虽然各大企业在生产技艺上花费很大的功夫,却仍要冒着全球三元电池市场份额还有下降的风险,一旦未来三元电池在市场被边缘化,那这些用心血投入的产线就真的成“鸡肋”了。

最理想的方式当然就是来印尼并购矿山当矿主,但如上所述,镍矿的低垂果实已经摘尽,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财力都要扑在上面,即将进入印尼的企业对这一点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