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闽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建阳区深化林改:让青山常绿 助林农得利》

全文如下

编者按

2022年是林改工作实施20周年。20年前,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龙岩市武平县调研时强调指出,“林改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并明确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

20年来,南平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林改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的嘱托,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奋力开拓、大胆创新,让南平林业发展充满生机活力。

本报今起推出“砥砺前行二十载 南平林改再出发”系列报道,集中宣传20年来,闽北各县(市、区)在林改工作中的特色做法和取得的突出成绩,为持续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提振信心、凝聚力量。

春夏之交,满目葱郁。站在建阳区莒口镇中㘵村的一处山头远眺,参天杉木青翠,杜鹃花开似锦,闽楠的新绿夹杂其间,林分层次分明,一派生机。

回望20年前,一场从“山下”到“山上”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省拉开序幕。林改20年,建阳区也在这场改革中不断探寻更广阔的绿色发展空间:累计建立林业新型经营主体135个;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7亿元;林业总产值208.5亿元,增长了20倍;累计完成植树造林8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76.16%提高到78.23%,森林蓄积量从1746万立方米提高到2847万立方米……

一串串数据,勾勒出建阳区林改的生动实践。

林改,吹绿潭城“青山”

一场雷雨,竹林更显苍翠。今年67岁的吴景明是建阳区徐市镇唐科村的种竹大户,最近,他每天上山采挖鞭笋,抚育竹林,十分忙碌。

自2003年福建省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建阳区试行“分山到户、均林到人”,启动以落实“四权”为目标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吴景明一家4口人,以人均10亩山地标准,一共分到了40亩山地,“靠山养山毛竹山,金山银山奔小康。林子分到个人手上,大家的积极性立马高了起来。”敢吃“螃蟹”的吴景明说,分山到户后,他在村里承包了200余亩荒山栽植毛竹。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有着高中文化的吴景明深谙科技对林业生产的重要性。他加入了当地竹业协会,并自学育竹知识,还投入资金修建竹山灌溉设施、竹山机耕路等。“竹园子当菜园子养,现在‘小年’也可以改‘大年’了。”吴景明笑呵呵地说,“尽管今年是‘小年’,从年初到现在,光春笋就挖了2万多斤。”眼下,吴景明的儿子也成为了“新农人”,为自家的笋干注册商标,推广品牌,一家人的竹林经营风生水起。

生产主体的活力,释放改革带来的强大生产力,由“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建阳区的生态保护和林业发展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如今,建阳区林地面积27.3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

▲华家山毛竹林 缪德海 摄

林改,让青山变“金山”

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林权改革在释放强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道道新的难题。林木因其生长周期长等特殊性,分山到户后碎片化的山林并不是现代林业实现最优发展的良好基础。林农多散小、缺乏造林资金、缺技术、生产方式单一等问题随着林改推进逐渐突显。

破题之钥,唯持续深化集体林权改革。

夏至,绿意盈漫山野。位于将口镇横塘村的鑫储林场国储林质量精准提升松林改造套种现场,工人们正挥着锄头,进行锄草抚育。抬眼望去,杉木、闽楠、赤皮青冈等珍贵树种苗木葱茏。“2017年来,我们林业总公司集中收储了10.9万亩林地,成立建阳区鑫储林场,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建阳林业集团董事长王天禄介绍,通过高标准造林、林下套种、综合改培等高质量营林方式,培育杉木和闽楠、赤皮青冈等珍贵树种混交林和复层异龄林。“正常苗木一年能长30至50厘米,而我们林场通过高标准造林、高质量抚育,苗木一年能长到近1米高。”王天禄自豪地说。

2019年10月,建阳区通过了以竹林为主、针阔混交为辅的一次FSC森林联合认证,认证后,竹材销售价每吨可增加60-80元,竹农每年可增收1000多万元。

绿水青山常在,金山银山永续。为了进一步提高林分质量,高质量推进兴林储材,建阳区通过加强场村合作、场农合作,将分散在林农手中的有林地、无林地,整合打包成集中连片的资源包,由国有林场等专业经营主体进行专业经营,推进林业资源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2020年,建阳区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在全市率先组建林业集团,将国有林场等涉林国企全面整合、统一经营管理,坚持专业化理念和市场化思维,力保增产增效,推动国有林场发展走深、走实、走出新路。如今,建阳林业集团经营区总面积64.6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446万立方米,林分结构不断优化,森林蓄积量持续增加,森林资源质量和资产价值实现双提升。

▲潭城翠屏山 缪德海 摄

林改,让乡村振兴有了“靠山”

每一次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

如何以林改为突破口,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带动林农增收,百姓致富,乡村振兴?建阳区“森林生态银行”应时而生。

将口镇松柏村是建阳区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村里成立的红樱苗木专业合作社是带动村民增收的重要平台。

2006年,松柏村富布小组30户农户117人,通过林改分到一块疏林地303亩,每户10.1亩,但山瘦,群众经营意愿不高。2017年,当地引入南平市建阳区红樱苗木专业合作社,30户农户以“林地+资金(每户2万元)”入股了合作社,合作社与福建宏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合作社”模式壮大产业。“我们合作社以种植樱花为主,一共种植了7个品种樱花,2021年每户都能获得林地经营权流转固定分红1700元和入股分红1000元。”红樱苗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裕琳说,合作社用工优先考虑社员,一年下来,能为每户社员带来季节性劳务收入约5000元,有力带动村民增收。

建阳区“森林生态银行”通过借鉴商业银行的做法,采取“分散式输入、规模化整合、专业化经营、持续性变现”的模式,探索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搭建林业生态产品运营服务平台,开展商品林赎买、合作造林、林下经济、林权抵押、森林认证、碳汇开发服务,指导扶持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股份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建设,让林农获得长期持续稳定的收益,从而打通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通道,实现森林增绿、林农增收、集体增财的多方共赢。

去年底,建阳区书坊乡饶坝村317户农户与林业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可提供合作造林面积8600亩,期限30年。“首期可合作1000亩,以30元/亩/年预分红给村集体,经营期内,可预分红90万元,林地采伐后,农户还能以1800元/亩获得180万元的再分红,这种合作方式,比以往常规收益高出了160余万元。”王天禄说。

建阳德懋堂、黄坑九龙山庄、书坊乡红旗森林人家……越来越多利用森林景观,打造森林康养、森林体验的项目在建阳落地生花,山林变成了“绿色银行”,百姓吃上了“生态饭”。建阳区林业局局长丁德有介绍,当前建阳区实现了林业总产值超20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2年的2680元提高到2021年的20600元,涉林收入超25%。“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更是碳库。我们将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速度,助力实现森林增育、集体增财、林农增收的森林生态中国梦。”丁德有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林改春风,让这里的山林时刻回响起这句话。

▲小湖镇贵源村 缪德海 摄

(作者:汤文娟 罗平能 周金明)

来源:闽北日报

建阳区融媒体中心原创作品,已获授权的媒体不得修改标题和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阳新闻”和作者。

制作: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本期编辑:金娟丽

值班主任:林晞

审核:吴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