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稳定大局

世宗完颜雍深知社会稳定国家就稳定,国家稳定政权就稳定的道理。他登基称帝时,海陵王狂证暴敛,民众怨声载道:汉人、契丹、奚人的起义风起云涌:朝廷官员人心慌慌政务混乱,政局动荡:南宋孝宗赵眘发兵北伐。

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千头万绪的国家事务中,他首先抓安抚人心稳定大局这一头等重要大事。

(完颜树军:完颜雍,在历史上号称小尧舜,他在性格上没有以往皇帝那样血性,但是却是个治世的好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是废黜海陵帝号,追废为海陵王,谥为炀。

海陵王在位时,做了几件好事,但也干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坏事。因为大家认为他过大于功,所以金国的朝野上下,包括众多的女真贵族们,认为海陵王完颜亮所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对他怨恨无比,心有余悸。

所以新的皇帝即位,是穿新鞋走老路还是重打鼓另开张,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上上下下的人们都在观望新皇上的态度。

世宗一即位,就列出了海陵王“弑皇太后徒单氏,杀太宗及宗翰、宗弼子孙及宗本诸王,毀上京宫室,杀辽预王、宋天水郡王、郡公子孙等数十事”罪恶,故废其帝号,只追为王,谥为炀,昭告天下。

世宗明确表示,要维护宗室贵族和对海陵王手下的文武官员,采取宽容大度的争取政策,凡是愿意跟随本朝为官的,可以重新起用;决定对海陵的皇后不予加害;给予熙宗恢复名誉,并改葬于思陵;对熙宗朝以来遭受破害的大臣及其家属沦为奴隶的,给予恢复应有地位,重新以礼安葬死者遗骨。

世宗还明确宣布,今后,从我做起,对宗室的不同政见者,尽可能不采取杀戮的手段。他的怀柔之策,就解除了人们对新帝恐走老路的疑虑,使女真贵族和海陵朝的旧臣纷纷来投,感激涕零者无计其数。

(完颜树军:世宗是个非常能包容的人。而且宽厚,这与金的前四代皇帝完全不一样。)

二是选贤任能,建立核心的中央领导集团。

世宗即位称帝,即刻选任文武官员,不分亲疏而重德才。对那些被海陵无故削职降级的官员,只要德才兼备,年富力强,都给以适当任用。对于过去持不同观点甚至是反对过自己但却有才能的人,他不忌前怨,视才而用。

海陵朝的尚书左丞、右领军大都督纥石烈志宁,非常有才干,在世宗即位前,受海陵指派,曾和另一将领白彦敬等人准备攻打完颜雍。世宗即位后派使者动员他们归附,纥石烈志宁疑是要报复他,不但不肯归顺,还先后杀死好几位劝归的使者,世宗便用武力征服他后,不但没有加罪于他,反而还委以重任,纥石烈志宁深受感动,尽心尽力地辅佐世宗。

海陵朝时在世宗手下任东京路转运使的张玄素,很有才能,他受高存福的指使去向海陵告完颜雍的状。世宗即位后,张玄素来见,世宗根本不问过去的事,委任张为户部尚书。

曾任海陵朝的宰相和南京留守的张浩,是金国的几朝老臣,世宗拜他为太师,任尚书令,封为南阳郡王。世宗对他十分敬重,允许他入朝可以不拜,还专门给他在大殿的一侧设立座位,让他参政议政,辅佐皇上。

世宗不忌前怨任人唯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因才而任的用人政策,使得女真贵族和海陵手下的官员,纷纷投靠世宗完颜雍,他们被任用后都竭尽全力地辅佐皇上,所以世宗朝的最高统治集团很快就稳定了,并且凝心聚力,同舟共济戮力同心地按照世宗完颜雍的治国理政方略有条不紊的顺畅施行。

(完颜树军:世宗展示了他柔中有刚,柔中有稳的才能,实际他上任后,女真的很多首领是不服气的,因为完颜亮是战死在沙场上,如果世宗不篡位,海陵伐宋,也许真的可以改变历史,所以追随海陵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没有为难世宗,但是海陵情结确是磨灭不了,有的一生忠于海陵,但是也不反对世宗。)

(完颜树军:感叹海陵,一生只为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甚至不惜杀了那么多的同胞。在最后自己的理想还是泯灭在自己的族胞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是软硬兼施,招降镇压反叛。

还是在海陵朝后期,农牧民的起义浪潮风起云涌,特别是契丹人移剌窝斡领导的牧民大起义,规模越来越大,对金的政权产生严重威胁。所以,世宗即位以后,立即采用招抚和镇压並用措施来对付起义军。

世宗先派移剌扎八去招抚起义军,扎八见窝斡起义军声势浩盛,不但不招扶反而还参加了起义军。正隆六年(1161)十二月,契丹起义军首领窝斡宣布称帝。世宗派兵去镇压,被窝斡军打败。

次年正月,世宗又派右副元帅完颜谋衍等统兵前去镇压,并在起义军中搞策反活动,对归降人员许以优厚条件,以此进行孤立窝斡。当年秋天,窝斡被他内部人出卖,金军将其抓到京师,起义军失败了。世宗下令,将窝斡的头砍下示众于市,还把其手足剁下,分悬于各个京府。

然后又派使者前去招抚起义的奚、契丹之人。为了防止契丹人的反抗,把参加起义的契丹人分别编入女真的各个猛安谋克部,使之杂居而处,便于管控。由于世宗采取的措施得力,大局很快就得到了稳定。

(完颜树军:雍有柔有刚,也许是大金前几位皇帝都没有才能,四两拨千斤,而在完颜雍身上是最好的展现。)

前路如何?大金走向那里?且听下回分解!

满族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