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妻书》里的感人细节

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林觉民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待战友们入睡后,他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死未卜,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

《与妻书》形式上是一封书信,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或者说是一首充满着悲情、亲情、豪情的令人荡气回肠的革命情歌。

“如果你还活着,记得我爱你。”这是郑州水灾中一位母亲留给孩子的遗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王阳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留下的文字。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谭嗣同的就义之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林觉民写在方巾上的《与妻书》

相比于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一位思想家面对人世的清醒,一位革命志士慷慨就义的豪情,《与妻书》要显得更加复杂一些,既缠绵悱恻,又坚志果敢。我们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年仅24岁的男子写下的绝笔信,其中有多少文字,让人不忍卒读。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与妻书》中一共7次提到“悲”:

(吾)忍悲为汝言之。

汝其勿悲。

吾担悲也。

余心之悲。

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一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林觉民陈意映雕像

不同的是,凡是表达“吾”的感情,都是直言悲恸,但凡是写到“汝”,都是劝不要悲。正如前面所说“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

文章之感人处,往往在于细节。就像《项脊轩志》中总是那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让人不能忘怀,在《与妻书》中,作者“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就像纳兰性德说“杯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本应最易忘记,当它被描述出来时,也就最是动人。

此外,《与妻书》还提到了5次“天下”: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以天下人为念。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因为自己享有幸福的生活,也祝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已然连为一体。看似在写“天下人”,又恰恰表达了对眼前人的深情。

这位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子,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之际,舍个人幸福,取全民幸福。儿女情虽长,却更显革命豪情英雄志坚。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烽火泪滴尽相思,方寸心只愿天下有情人成眷属。一曲爱的壮歌动天地。忠诚革命的大英雄!挚爱妻子的好丈夫!

——林觉民墓志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林觉民故居

1911年(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三月二十九日早晨,林觉民和方声洞等率领全体福建同志入广州,和林广尘会于城内。下午五点多钟,一同攻击轰炸督署,不幸中弹,受伤被捕。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慷慨就义,年仅24岁。

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封信。手稿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目前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本文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

- END -

撰 文|晓 寒

编 辑|汉 华、晴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