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生活很单一,一天下来打交道最多的是办公电脑上令人眼花缭乱的海量数据。
他的生活很充盈,发明专利、模拟推演、设计建造,样样都能实现。
他的工作专业而复杂,他对自己却只有一个要求:把技术研究做得更好、再好、最好。他就是市劳动模范、江苏长风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技术经理顾赛华。
“不断学习,永远渴求新知识”
自2010年毕业起,顾赛华踏入海洋风电行业已经有12年了。其间,他收获过“市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证书”,获得过至少20项实用新型专利和3项发明专利授权。
时光在大多数人手里匆匆如流沙,为什么在顾赛华的生命里却一次次打出耀眼高光?“保持进步的前提是不断学习,永远渴求新知识。”顾赛华笑着说出“秘诀”。
将时间倒回十几年前,那时候的他还是刚从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毕业的一名“准工程师”。从书本上的理论来到“真刀实枪”的现实,顾赛华很快感到力不从心。海洋风电行业施工环境复杂,对机组设备、安装方法等都有近乎苛刻的要求,这让顾赛华吃过不少苦头。有时候自己琢磨一整天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到了经验丰富的同事手里,几分钟就手到擒来、迅速搞定。顾赛华意识到,自己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远远不够。
不学习就意味着跟不上时代,要被淘汰。顾赛华立马行动,开始了漫长的“求师路”。在车间,经常看到他向前辈虚心讨教,一句“我想问一下”几乎成为他的口头禅。只要稍存疑虑,他必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候为弄清一个原理,他会彻夜把相关图纸、书籍翻了又翻,直到学懂弄通。
纸上谈兵终觉浅。多年来,在风电设备安装现场,经常能见到顾赛华的身影。“现场安装工人师傅的经验很丰富,这是我们难得的学习机会,同时也能获得许多改良设备的灵感和建议。”顾赛华告诉记者。
专注刻苦,持续学习,几年如一日的勤奋好学让他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崭露头角。他先后参与可移动门式起重机“宏海吊”的设计建造、83米PSV平台供应船的设计建造、海上升压站的设计与建造等重大项目,在海洋风电基础设计与建造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耐住寂寞,学会把冷板凳坐热”
“耐不住寂寞是不行的,搞科研就是一场修炼,要学会把冷板凳坐热。”顾赛华告诉记者,科研工作需要反复积累、试验、评估,而科研人员的每一分专注都与项目成败息息相关。
海上风电导管架产品由于结构上附属构件、靠船件等设施多,会产生重心偏移现象,从而导致在起吊和落驳过程中4个吊点的位置无法对称,作业效率以及准确性大大降低,工人安全也成为棘手问题。在与现场工人反复交流后,顾赛华下定决心,必须攻克这一难题。“做出这个决定只用了几秒钟,但为此付出的时间与心血却是数也数不清。”回想那段日子,顾赛华还历历在目。整整半年时间,在技术设计与现场施工之间反复尝试、模拟、计算、验证,但均以失败告终,失望、迷茫、焦虑,消极情绪开始在团队蔓延。作为领头羊,顾赛华选择以行动作表率。不管晴天雨天,他总是准时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进行推演,经常一推演就是三四个小时。领导带头,队员自然信心倍增,整个团队又重整旗鼓。时光眷顾奋楫者,星光不负赶路人。
经过无数次反复尝试,一套针对海上风电导管架产品的吊装运输工艺终于诞生,整个行业都为之振奋,很快,该技术便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对于搞科研的人来说,用成百上千次的失败换来一次成功是常有的事。”顾赛华说,只有能真正坐下来的人才能有所收获和成功。
“爱这份工作,首先要爱队伍里的人”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在前进道路上,顾赛华从来不是单打独斗。
“我拥有一支非常靠谱的团队做后盾。”这些年来,不管获得多大荣誉,顾赛华永远不忘提起他的团队。
2018年,在公司支持下,顾赛华带头创建“海洋风电基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27人组成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大多是“90后”,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难以管理、叛逆、青涩。但顾赛华却不这样认为,“爱这份工作,首先要爱队伍里的人。”顾赛华说,自己带领的这帮年轻人敢于突破和创新,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对自己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好事。
在他的倾情帮带下,很多团队成员已经成长为技术好手、创新好手。而今年已经36岁的顾赛华也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不断重温年轻人为了科研事业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不是家人,胜似家人,正是因为整个团队紧紧依偎,才能彼此成就。近年来,公司自主研发了海上风电单桩、海上升压站式导管架、海洋风电基础高效制作装备、海洋风电集成式附件结构、超大直径风电基础平台防腐系统、LNG运输装置、吸力筒式风电基础等多个项目,团队也因为贡献突出,荣获市科学技术局授予的“盐城市长风海洋风电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称号。
“集众智、汇众力,将手里的这支科技先锋队打磨得更锐利更坚韧。相信在未来,他们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顾赛华对团队充满希望。
(来源:射阳县人民政府网站) 【投稿、区域合作请邮件 市场新观察 3613378752#qq.com24小时内回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