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广东积极探索科普事业市场化运作模式。图为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南方日报记者钱文攀摄

4月,中国科协公布了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在全国800个入选单位中,广东有53个,数量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位,包括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正佳极地海洋世界、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这份名单为孩子们提供了学习科学知识的好去处。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广东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出台实施《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下称《条例》)、举办广东科普嘉年华品牌活动、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普联盟,创建科普小镇……广东动作频频,着力构建科普生态化、社会化、信息化、产业化新格局。通过做强“科普之翼”,广东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5年的6.91%提升至2020年的12.79%,科普工作成效显著。

●南方日报记者卞德龙

构建科普生态首次就科普工作专门立法

2021年10月1日起,《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广东首次就科普工作专门立法,为大力推进科普提供了法治保障。

正如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生态,科学普及也离不开整体生态的建设。省科协有关负责人介绍,良好的科普生态应包括坚强的法律保障、有力的政策引导、充足的资金支持、强大的人才支撑、完善的工作体系和广泛的社会参与。

制度建设成为广东科普生态建设的突破口,除《条例》外,广东还建立由副省长担任召集人的广东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地级以上市相继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去年,广东还出台《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路径和举措。

在抓制度、抓规划、抓示范的同时,广东还注重打造群众性主题科普活动品牌。去年9月17日,第四届广东科普嘉年华暨2021年全国科普日广东省主场活动在广东科学中心启动,活动设置了四大主题展区,让市民近距离触摸载人航天、碳达峰碳中和、生态农业、高新科技等科技发展最新成果。

做强社会科普科普教育基地基本覆盖地市县区

许多人不知道,韶关丹霞山不仅是广东著名景点,还是广东首个科普小镇,目前已开设天文、地质、动植物等主题课程,培养了一支多达数百人的科普顾问、科普导师、科普导赏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并打造了一批生态科普线路。

建设科普小镇,是广东做强社会化科普的一次探索。近年来,省科协大胆探索建立社会动员、整合资源的各种新机制,为更好整合科普资源、形成科普合力、加快科普发展,寻找新的方法和路径。

2018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科普联盟正式成立,由珠三角九市科协和香港、澳门的有关科技社团以及100多家科技型和科普型企业共同发起,联盟在开展科普产业研究、推动科普产业发展等方面已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科普基地建设方面,除53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外,广东还有省级科普教育基地604个、地方各类科普教育基地约800个,基本覆盖了各地市、县(市、区)。

“全省各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发挥社会化科普活动优势,广泛开展群众性、基础性、社会性科普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省科协有关负责人说。

壮大科普产业探索科普公益事业市场化运作

去年底起,许多前往广州正佳广场的市民发现,商场里多了一批“新朋友”:在全新的“野性城市——非洲动物标本展”上,由42只非洲野生动物标本组成的阵列,再现了非洲草原野生动物大迁徙的壮观景象,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学习科学知识。

广东市场经济发达,近年来,广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科普公益事业市场化运作模式。

以广东长隆集团为例,其旗下的野生动物园、海洋王国、欢乐世界等均是科普教育基地。目前,长隆集团积累了丰富的科普经验,形成了强大的科普队伍和丰厚的科普资源,并建立起灵活高效的科普工作机制。省科协通过与长隆集团合作举办高端科学普及圆桌会议、人工智能学堂、科普导游研习班等,探索推动科普产业规范、快速发展。

奋进故事

科普立法实现

“从0到1”突破

建设综合性科普场馆、促进科技成果科普化、激励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扶持发展科普产业……自2021年10月1日起,《条例》实施,事关广东科普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正式有法可依。

“首次立法的《条例》不仅系统总结吸收了国家《科普法》和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实施以来的成功经验、国内其他地区推动科普创新发展中好的做法,而且结合广东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举措。”广东省科协有关负责人说。

人才、资源、渠道、设施、活动,是做科普需要特别关注的几大要素。“针对这些要素,《条例》分为八章60条作出相应规范,为科普事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提供法律保障。”省科协有关负责人举例说,在建立机制方面,《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成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联席会议的职责;在强化基础设施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条例》单列两章作出相应规定等。

“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做好青少年科普的重点并不在于使他们掌握多少知识技能,而在于通过科学的教育,如科普场馆的互动体验、技能竞赛的动手操作等,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与好奇心。”《条例》特邀起草专家、中山大学教授余新炳说。

科普场馆的建设正是《条例》关注的一大重点。根据《条例》,广东将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提升科技场馆的覆盖率。据了解,广东将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全省各地市建有1家综合型科技场馆,40%以上的县(区)建有1家综合型科技场馆,实现全省21地市科技场馆全覆盖;在现有106所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校园科学馆(室)的基础上,再建30余所,实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89个县(市、区)全覆盖。

《条例》实施后,省科协面向全省科技界、深入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23个县(市、区)开展《条例》宣讲报告会和宣贯恳谈会,进一步提升《条例》贯彻落实的效率,为新时代科普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省科协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省还将推动出台实施《条例》的系列配套政策,继续做好《条例》宣传贯彻工作。同时,推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科普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年度政府工作部署,将科普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测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