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砍都河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里,树木繁茂的山坡上响起了嘶哑的吠声,犹如牛吼。声音穿过森林中长满苔藓的树干和潮湿的落叶,转化为一种介于狗和猫之间的呼噜声......突然,树林安静了下来。

幽灵大猫

一只野生欧亚猞猁现身了,它一定看见了正在接近的人类。这只难以捉摸的美丽野兽,虽然害羞,但像所有的猫一样会很好奇。人和大猫都保持安静,互相观察起来。

你瞅啥

和绝大多数猫科动物一样,猞猁深谙隐秘潜行的技巧。皮毛完美地融入岩石、树叶和阴影的斑驳背景中,以至于只要一眨眼,它就仿佛一股烟从视野中消失了。你得仔细分辨每一根树枝,在林地、山石抽象的背景中将大猫咪的轮廓具体化出来。

猞猁距离大约25米远,非常平静地看过来。

说到猫科动物的隐蔽性,图里有只山狮,能发现么

自今年起,黑龙江地区已经有了大约10次珍贵的目击,有遥远的一瞥,也有难忘的近距离接触。

六年来,我国的环境工作者一直在寻找每一条线索,寻找每一个藏身处。有时,连续96个小时披着兽皮躲在掩体里。这一切都得到了回报,发现并拍摄到珍贵的图片——一只母猞猁带领她的三只幼崽觅食。

好像有点斗鸡眼......

感谢环境工作者和摄影师的努力,我们其实对这种大猫知之甚少。

小老虎,大猫咪

欧亚猞猁是四种猞猁中最大的一种,体长约为1米(短尾巴大约15厘米),肩高70厘米左右。从俄罗斯到大东北,猞猁的体重都在12到30公斤之间,超过30公斤的很少,而且可能被夸大了。

欧亚猞猁喜欢山势崎岖的栖息地,那里提供了大量的藏身、跟踪的机会。而在冬季,它们倾向于下山,避开深雪。尽管猞猁进化出适应在雪地中移动的能力,但还是讨厌厚雪。

欧亚猞猁都是独行侠,狩猎面积最小也要20平方公里,最大能到到450平方公里,这取决于当地猎物的数量,谁不喜欢“上班离家近呢”。

唯一优先捕食有蹄类动物的猞猁物种

我国喜马拉雅山脉附近也有猞猁,那边的它们体型相对小,饮食几乎90%以上都是鼠兔一类的啮齿动物。

而大东北这边,壮壮的猞猁是多面手,从鸟、啮齿动物,到鹿,甚至野猪全在食谱上。欧亚猞猁是唯一优先捕食有蹄类动物的猞猁物种,这得益于它们较大的体型。(有一个亚种,伊比利亚猞猁,它们进化出了专门吃蜥蜴的生活方式[偷笑])

虽然捕获较大的猎物会带来风险,但猞猁自有取舍。欧亚猞猁捕猎利用视觉和听觉,最喜欢爬上高高的岩石或树木来扫视周围地区。发现猎物后进行跟踪、偷袭或从高处跃下扑咬。在大东北,傻狍子似乎是猞猁的首选猎物。

打不过狼、狼獾?

最然东北这边的欧亚猞猁个子算大的,但单枪匹马的它们打架也总输。不到30公斤的体重,还是不够看。

在俄罗斯和我大东北森林中,狼和狼獾是猞猁的主要敌人。狼群会捕杀并吃掉未能逃到树上的猞猁,自然保护区的狼、狼獾胃内容物中发现的猞猁毛和骨头就是证明。

当然,也有胜利的时刻。在白俄罗斯,记录到一只雄性猞猁在一场战斗中驱逐了一只成年健康的雄性狼,狼伤重而死。

此外,一个地区的猞猁如果学会了袭击狼的幼崽,就能主宰林地,比如纳利博基森林,在那里,没有狼敢招惹猞猁。可能小狼崽从小就听这样的故事:“再闹?再闹猞猁来吃了你!”

食肉动物彼此之间的战斗,没有一定的谁输谁赢,大家都是在竞争中,不断进化,不断成长。

保护的意义

猞猁曾经是欧亚大陆主要的猛兽之一,但在欧洲,它们被大量捕杀至基本灭绝,毛皮交易更是让这一情况雪上加霜。欧洲各国立法保护之后,数量稍有恢复。

皮毛留给动物,脱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欧亚猞猁很少在大东北被发现,它们更集中在俄罗斯境内。近年来,引入和保护计划,让它们来这里安家了。

根据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捕食者的存在对自然保护区的健康运作至关重要。没有它们,食草动物和野猪很快就会繁殖到不可控,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参考黄石国家公园)。

猞猁对付野兔绰绰有余,虽然绝大多数情况只能捕猎野猪的幼崽,但它们的存在,会从根本上改变野猪的行为。野猪闻到猞猁这种捕食者的尿液标记,会变得胆小、谨慎,进食会减少,生育也会下降。因此,引入和保护都是很有意义的。

在我国那些迫切需要一种捕食者来控制其猖獗的野兔、野猪群的地方,政府有引入猞猁的计划。有人可能会问,猞猁这样捕食性哺乳动物和人类根本不能相容,如果以前没有这些捕食者的生存空间,那么现在肯定更少了,伤人怎么办?

答案在于猞猁的本性。

虽然不能与狮和虎相提并论,欧亚猞猁确实是可怕的食肉动物,但,它们天行喜欢隐身,无论身处何方,总是遁入森林,远离人类视线。

这就是科学家所说的“软”捕食者,对公众没有明显的威胁,没人会看见它,不会引起像“狼来了”“老虎进村了”这样的大惊小怪。完美。

猫子感谢你的关注(¬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