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2022年5月14日,上海某福利院整出了一部闹剧:错把活人当死尸,这位“去世的”王奶奶在被送上火葬场的时候,被网友拍下了令人愤怒的一幕:当发现老人还是活着的时候,福利院的工竟然试图把毛巾再重新盖回去。

接运员赶紧大声阻止“不要再盖住她了!”如此草率荒唐的程序引来了全民的公愤。

根据我国医疗规范,判断临床死亡的标准是心跳呼吸停止。即使呼吸、心跳都检测不到了,瞳孔散大,心电曲线也变成直线了,也仍然要继续抢救至少30分钟,因为也有可能有奇迹发生,之后才能下死亡诊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一位还活着的老人装进尸袋,消杀之后差点就直接送去火化了,这多么令人痛心,王奶奶的妹妹在怒愤之下选择了报警

虽说把“活人当死尸”是个别现象,但是福利院“虐待”老人的新闻却不是一天两天了,据上海市老人福利院服务质量统计(2020),获评“优秀”的养老机构数量为216家、仅仅占比36.36%。

其他大部分都是一般和良好水准,优秀的养老院会更注重老人的精神需求,其余大部分其实都只是做到了最基本的物质保证,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老人住进养老院就出现焦虑、抑郁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被送进养老院的老人都是“缺人”照顾 的,这位王奶奶就是典型 丁克,膝下无儿无女,仅有妹妹一人负责照顾。

在如今的“高知”时代,人们追求马斯洛的更高层次,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于是不少人选择了丁克,这些丁克家族大多数都是高收入的人群,属于社会的中产阶层。

他们要追求的是更高的自我实现需求,并非有没有钱带孩子那么简单,因为孩子会给他们造成巨大 的精神内耗,阻碍个人的前途和“潜力”人生。

如果不生孩子,那他们就会拥有更多的个人时间,有更多的精力去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可以省去为孩子忙碌的大把时间,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自我享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任何事情都有利也有弊,丁克家庭最大的忧虑莫过于养老,有钱就能解决养老问题吗?不一定,李春平曾是赫赫有名的中国富豪,身家70亿,一生未婚,老后却患上了老年痴呆,过上了一团糟的晚年生活。

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把他当作一块肥得流油的唐僧肉。让没有判断能力的他签各种合同,还让其和一个女保姆结了婚。有目击者看到,李春平在被带去做房产挂失时,在寒风中号啕大哭……

上海老阿姨活着被装进尸袋,撕开百万“无后"老人晚年的羞耻一幕:有钱真的不如有一个爱你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在老后失去了自我保护的能力,最需要的就是一个无比信任的人为他“遮风挡雨”,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可能就只有亲人无条件地对你好了,谁也不能保证你和你的伴侣谁先走,谁也不能保障你能一直身体尚好,就怕有一天,一躺床上,不能自理,全靠别人照顾。

那时候你花钱请来的护工,就算再高的价格,你能保障他们像伺候自己父母那样伺候你吗?那时你就会知道,人性多冷漠,世界多残酷。

自由总是伴着限制,它不代表无拘无束,自由总是跟限制相关的,自由也总是与别人和责任相关的,因为我们在做出某种选择时,我们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我们要有义务承担自己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择丁克的夫妻往往缺少拼搏缺少动力,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曾点明,人在成年期40~65岁这个阶段最明显的冲突便是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能够抚养孩子的人能够突破自我获取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我们称之为生育感。

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其他年龄层的人)的需要和利益,其人格也伴随利己会贫乏和停滞

因此,许多丁克家庭都有这样的感受:缺少拼搏动力,孩子的养育成本很昂贵,有孩子家庭的拼搏奋斗都是为了下一代,孩子的幸福成为了父母“爱”的理想和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也会无形之间督促夫妻去奋斗,这种在爱的感召下形成的动力是丁克家庭欠缺 的,在享受完自我后往往会有一段迷茫期和空窗期,处于大放松 的状态

孩子不仅是父母的“爱”的动力,其实也是围住父母之间 的爱粘合剂,孩子可以使夫妻两个人的联系更紧密,更相爱,家庭关系更牢靠。所以有孩子的家庭其实才是“完整”的家庭。

伴随着老龄化 的加剧,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里,有接近17%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总数大约有4200万,再过十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超过7700万,一定有人反驳说:自己的孩子也未必孝顺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终究是一个概率问题,我们不能拿亲情 的概率和陌生人的概率比,至少从大概率讲,情感、血缘和道德的保障性会更强,儿女大概率成为你最可靠的依托,至少你辛苦养大的孩子,会比远房亲戚靠谱,比陌生人靠谱,对吧?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