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2022/5/23

Monday

科学规律的本身是客观真理,是不会陈旧的。人们运用这些规律的方式和作出的相应设计方案,却是日新月异的。——王竹溪

生物医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学家构建出阿尔茨海默症模型小鼠全脑Aβ斑块及其周围多种结构的高精度全景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MOST与图像融合技术服务部次实现了基于Nissl染色的小鼠全脑Aβ斑块分布可视化。该成果为阐释AD(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病理状态下的大脑解剖结构特征提供了新思路。

植物所等发现生物钟反馈调节远红光受体phyA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雷研究组发现,TIC可通过多层次负调控远红光的光受体phyA进而调节植物的下胚轴生长。研究显示,T-DNA插入和基因编辑的tic功能缺失突变体在不同强度的远红光、红光和蓝光下均表现出下胚轴显著缩短的光信号敏感表型,说明TIC可能是光信号的重要负调节因子。

研究揭示控制抗抑郁分子贯叶连翘素生物合成的基因簇及其进化历程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基于基因组挖掘和生化实验解析了编码hyperforin生物合成前三步的两个基因簇并剖析了这些基因簇何时以及通过何种方式组装形成,探索了植物中次生代谢的进化历程,为全面解析具有抗抑郁活性的hyperforin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

广州生物院开发出新型双碱基编辑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课题组在新型碱基编辑器开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获得了可同时兼具当前多种单碱基编辑器及CRISPR/Cas9基因编辑功能的多功能碱基编辑器,可广泛地诱导产生多种模式的突变,对于饱和突变文库构建、基因突变功能研究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新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州能源所等关于有序多孔高效铂(Pt)基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制氢与利用研究室基于分子自组装方法,以吡啶N结构的嵌段共聚物(BCP)为结构导向剂,原位络合Pt前驱体,与碳源模板剂自组装,经过碳化、表面改性和还原等后处理手段,得到高度有序的三维蜂窝状Pt基介孔纳米材料(Pt/N-OHC)。

宁波材料所在具有疼痛感知功能的仿生皮肤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智能高分子材料团队研究员陈涛和副研究员肖鹏,基于在碳基/高分子复合薄膜的构筑及其柔性驱动与传感方面的研究,受生物软组织应变机械增强的启发,提出了基于SPS效应的仿生皮肤,实现从触觉到痛觉感知的动态转变。未来,基于SPS效应的ECFs有望在安全友好的人机交互、智能假肢和软体机器人中得到广泛应用。

超薄燃料电池利用人体自身糖分发电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工程师,设计了一种新型葡萄糖燃料电池,可将葡萄糖直接转化为电能。该装置厚度仅400纳米,约为人类头发直径的1/100。该含糖电源每平方厘米产生约43微瓦的电力,实现了迄今为止葡萄糖燃料电池的最高功率密度。

使用木质泡沫保持建筑物凉爽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由木基纤维素纳米晶体制成的轻质泡沫,它可以反射阳光、散发吸收的热量并且是隔热的。研究认为这种材料可以将建筑物的冷却能源需求减少三分之一以上。

智能制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微系统所揭示利用光注入提升硅异质结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物理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微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技术中心刘正新团队在非晶硅/晶体硅异质结(SHJ)太阳电池的掺杂非晶硅(a-Si:H)薄膜中发现反常Staebler-Wronski效应,并证明该反常效应是利用光注入提升SHJ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物理本质。可以进一步探究提升SHJ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物理机制和工艺技术。

新疆理化所关于羟基化平面型硼氧基元组装设计深紫外双折射晶体的研究获进展

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新型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团队,提出羟基化的平面型π共轭的[B(OH)3]和[B3O3(OH)3]可作为一种高效的双折射活性基团用于设计深紫外双折射晶体材料。研究表明,基于π共轭的[B(OH)3]和[B3O3(OH)3]功能基团的灵活组装为设计合成新的深紫外双折射晶体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苏州纳米所等发展出用于可穿戴电子器件的热传导增强型柔性水伏发电机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张珽团队,将柔性离子热电(i-TE)明胶材料与多孔Al2O3水伏发电机结合,利用它们的协同作用构建了热传导增强型柔性水伏发电系统。为打破环境桎梏提升水伏发电机性能以及设计柔性可穿戴自供能系统提供了新策略。

合肥研究院提出静电场离子漏斗聚焦新技术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静电场离子漏斗聚焦新技术,可在静电场下实现对离子的高效聚焦引导,进而提升质谱类仪器的灵敏度。

能源化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连化物所等揭示碳纳米催化剂在乙苯直接脱氢反应中活性基团的作用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电镜技术研究组副研究员刘岳峰等与意大利科学院ICCOM研究所主任研究员Giuliano Giambastiani等合作,在非金属纳米碳催化剂表面活性基团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为纳米碳材料表面官能团的微环境识别和在烷烃脱氢中活性位作用机制等方面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放射性硫同位素示踪太阳活动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林莽等研究发现,放射性硫同位素(硫35,半衰期约87天)可能是重要的破解手段之一。该研究对使用宇生核素准确重建过去的天文、地磁和气候事件,预测未来类似的极端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以及评估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科技的影响均有重要意义。

上海有机所在配体修饰的双核铑催化多组份反应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晓明课题组,与河南师范大学徐桂清课题组合作,采用Rh2(OPiv)4/Xantphos的组合,发展了苯酚、重氮化合物与烯丙基化合物的三组份反应,克服了常规的苯酚与二价铑卡宾的O-H键插入过程,实现了挑战性的苯酚对位C(sp2)-H键官能团化和烯丙基烷基化的串联反应。

生态中心在稳定连接共价有机框架纳滤膜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蔡亚岐研究组与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军研究组合作,利用QL-COFs对商品化纳滤陶瓷膜管进行修饰,制备得到QL-COF纳滤膜,并将其应用于有机分子及盐的纳滤筛分。该研究为新型稳定连接COFs的设计合成提供了新思路,并为开拓COFs的应用提供了新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