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古有帝王列丹术,尽有中医养生法,在追求长寿方面,人们也总结出了很多方法。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医学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预期寿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2015年到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了77.3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总体水平和日本的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也是我国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然而在人均寿命不断提高的今天,老龄化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们的养生保健意识越来越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增加生存的幸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众多养生保健方式当中,最简单最方便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应该就是走路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走路是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之一。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习惯不同,走路快慢也各有差异,走路快与走路慢的人相比,哪种人更长寿呢?

首先了解一下,坚持走路,给人体带来的十大好处

1、走路能增强心脏功能,使心脏跳动慢而有力。

2、走路能增强血管弹性,减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

3、走路能减少人体腹部脂肪的积聚,保持人体的形体美。

4、走路能减少血凝块的形成,减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5、走路可减少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的聚积,也能减少血糖转化成甘油三脂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走路能减少激素的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的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会引起动脉血管疾病。

7、走路能增强肌肉力量,强健腿足、筋骨,并能使关节灵活,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8、坚持走路,会消除心脏缺血性症状或降低血压。使人体消除疲劳,精神愉快,缓解心慌心悸。

9、走路可以保护环境,消除废气污染,对强健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延年益寿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0、走路可以增强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促进胃肠有规律地蠕动,增加食欲,对于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等症状都有良好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路快与走路慢的人,谁更长寿?你属于哪种类型?尽早了解一下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步速的快慢与寿命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步数高于每秒钟一米的人寿命一般比平均预期寿命要长,而步数少于每秒钟0.6米的人,死亡的几率会更高。

英国某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男性如果习惯慢走,会有64.3的平均预期寿命;女性如果习惯慢走,会有72.3的预期平均寿命;男性若习惯快走,将有达到85.2~86.5岁的平均预期寿命;女性若习惯快走,将有86.7~87.8岁的平均预期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两个研究结果上,我们都可以看出,在平时走路速度快的人生命或许会更长一些。这样的结果也有一定的依据支撑。

首先人家快走的时候,双脚的运动可以帮助改善神经操控状态,消除人的压力,舒缓情绪,从而改善睡眠质量,因此走路速度快的人更加积极乐观。

此外走路速度快时,可以联系双腿肌肉,有利于身体消耗多余的脂肪,每天快步走半个小时,能够消除身体30%的热量,因此坚持快步走,能够起到很好的瘦身效果,可以预防因肥胖带来的多种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项比较简单的运动方式,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来,对于人们的身体还是有很多好处的,不过在进行快步走时,一定要注意一些事情,免得步入走路误区,给身体带来伤害。

  • 快走之前一定要先热身,做一做扩展运动,做一做两腿拉伸的动作,可以使身体微微发热,这样快走起来,能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
  • 快走时间不宜过长,且在快走40分钟后,不要突然停下,可以先散步几分钟,要给身体一个缓冲的过程。

阅读延伸——从走路姿势看寿命长短

1、走路时手臂不摇摆

走路时人的双臂也会处于自然的摆动状态,左腿向前迈时脊柱会向右旋转,右臂也会随之摆动,如果在行走时手臂不摇板,很有可能后背的移动性受到了限制,容易引起后背疼痛和受伤。

2、走路时脚掌先拍打地面

健康的人走路时,首先是脚后跟接触地面,如果走路时先脚掌拍打,地面大多是因为其肌肉控制力量薄弱,很有可能是中风发作或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引起了肌肉神经功能受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走路时罗圈腿

专家认为,罗圈腿通常是由于膝关节炎造成的,大约85%的人或多或少患有这种骨科疾病,通常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损耗造成,如果情况过于严重,可以通过支架纠正。

4、走路时内八

85%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通常会表现出走路内八字的步态,在医学上被称之为膝外翻或外翻足,表现为小腿无法伸直向外侧弯曲,这种步态非常与众不同,看上去笨拙,双膝并拢在一起,而踝关节外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走路时踮脚尖

如果在走路时喜欢踮着脚尖走路,大多数与肌肉紧张有关,当脊柱或大脑受到损伤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刚学走路的小孩出现这种步态不用太过,担心如果一直如此,尽早带孩子去儿科就诊,进行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