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手段,通过网络平台、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诈骗,尤其是通过一些不明的链接,盗取他人的身份、银行卡等信息,或者引导他人进行汇款。因此,大家要提高防范意识,避免财产损失。

下面,检察官来为大家介绍一些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小知识。

 【全民反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检察官来支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全民反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检察官来支招

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就是不法分子利用手机短信、电话、互联网等通讯工具,假冒国家机关、公司、医院、朋友等名义,虚构中奖、家人出现意外、朋友急事等情况,要求受害人转账汇款到指定账户,从而骗取他人财物的一种活动。

生活中常见的诈骗手段

01

冒充“公检法”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给受害人打电话,以其涉嫌银行卡洗钱、拐卖儿童为理由,给受害人发送伪造的公检法官网、通缉令、财产冻结书等,对受害人进行威胁、恐吓。以帮助受害人洗脱罪名为由,要求将其名下帐户钱款转账至所谓的“安全帐户”。

02

假冒熟人或领导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渠道盗取微信号、邮箱账号或其他联系方式后,向用户的熟人、下属发布信息,声称遇到紧急情况,请对方帮忙汇款到其指定账户。

03

网络贷款诈骗

不法分子以“无抵押”“无担保”“秒到账”等幌子,吸引受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陆虚假贷款网站。让受害人以“手续费、保证金、解冻费”等名义先交纳各种费用。当犯罪分子收到受害人的转款,便会关闭诈骗APP网站,同时将其拉黑。

04

虚假中奖诈骗

不法分子假冒公司工作人员或公证处工作人员,以短信、打电话、电子邮件、网络消息等方式向受害人谎报其已经中得大奖,要求受害人先将“个人所得税”“邮寄费”“公证费”“手续费”等存入其指定银行账号。

05

网络购物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购物网站客服工作人员给受害人打电话,说出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的受害人的购物信息和个人信息,谎称其购买的产品质量有问题,需要退款赔偿。诱导其在虚假的退款理赔网页填入自己的银行卡号、手机号、验证码等信息,从而将受害人银行卡内的钱款转走。

06

虚构投资理财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社交工具、短信、网页发布推广股票、外汇、期货、虚拟货币等虚假投资理财信息,获取受害人信任后,又诱导受害人在其提供的虚假网站、APP投资,从而骗取受害人资金。

除以上列出的诈骗方式之外,常见诈骗方式还包括:“杀猪盘”诈骗,刷单返利诈骗,老年人保健品消费诈骗等等。

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大部分不法分子都是利用受害人趋利避害和轻信麻痹的心理,诱使受害人上当,为此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特别是有老年人的家庭,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

◆多分析:涉及转账汇款的电话、短信、微信、邮件、QQ信息或广告等,一定仔细分析,辨别真伪。如有疑问,可向亲戚、朋友、同事核实或拨打110求助咨询。

◆不透露: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轻易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银行账户等情况。

◆不转账:保证自己银行账户内资金安全,不轻易向陌生人汇款、转账。

近年来,全国各地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不断发生,诈骗手段层不出穷,不法分子抓住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披着“关爱”老年人的外衣,实施各种诈骗活动。在这里,提醒广大老年人增强防范诈骗的安全意识,守护晚年幸福。

老年人反诈小贴士

01

不要贪图便宜

面对形形色色的骗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小利,不轻信他人,牢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02

提高法治意识

老年人平时要多关注新闻媒体、社区宣传栏、标语等,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段,提高警惕,加强对诈骗伎俩的识别能力。

03

端正保健理念

要从正规的渠道获取科学的保健常识,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医,不轻信所谓的特效药、神药、进口药,以防陷入“药托”的骗局。

04

树立安全思维

注意妥善保管自己的个人信息,如本人证件号码、各种与身份信息或银行卡绑定的账号、密码等,不向他人透露。

05

警惕上门推销

老年人独自在家,对上门维修、送货、送礼物等身份不能确定的人员,尽量等子女回家后再接待。遇到可疑、陌生的人,必要时拨打110报警。

06

保持警戒心理

特别提醒老年朋友,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过于接近,以免上当受骗。另外,独自外出时不带贵重物品和首饰。

07

不要轻易动钱

凡是要动钱的时候,自己拿不定主意时,一定找老伴、孩子或自己信得过的邻居和朋友,向他们征求意见,商量对策,必要时要及时报警。

08

警惕“各种讲座”

不要参加所谓公司提供的讲座、免费旅游、免费茶话会、免费参观公司经营等活动,不要盲目相信高额回报的宣传,防止陷入骗子的套路。

遇到诈骗怎么办?

遇到诈骗,要记下不法分子的电话号码、QQ号、微信号、银行卡账号或其他信息,并记住犯罪分子的口音、语言特征和诈骗经过,及时拨打110报警。

来源 ▏河北检察

编辑 ▏刘宁 刘贺英 王小东

审核 ▏张俊英 贾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馨提示: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