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雨季,走进位于热带雨林中的华能景洪电站库区,目之所及满眼绿色,两岸青山如翠,江面碧波荡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电站库区拦污装置前,由电站自主改造的清漂船正在打捞风雨后从上游顺江而下的漂浮物。"景洪电站坝前城市供水取水口承担着景洪市一大半的生活用水,为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这些垃圾必须做到随到随清",正在忙碌指挥清漂作业的电站员工李杰说,"漂浮物里主要是木头、竹子、树叶,还有些塑料、橡胶制品等。近五年来,每年电站库区漂浮物中可利用木质材料(生物质料)约为3000吨,占漂浮物总量的95%到9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打捞后的漂浮物要送到哪里?要怎么处理?这么多的生物质料能不能实现再利用?景洪电站逐一给出了答案。

肩负使命探索前行

景洪电站自2008年建成投产以来,严格按"杜绝漂浮物下泄至下游"的要求,始终紧紧围绕"践行能源革命,助力生态文明,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清洁能源电力的绿色公司"使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坝前漂浮物进行集中打捞,并采用国内普遍、传统的填埋处理方式,分别集中在电站左、右岸渣场填埋,有效避免了漂浮物对水质的污染,确保了发电安全和景洪市城市用水安全,取得了较好的安全、环保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随着漂浮物的逐年堆积,库区征地范围内渣场已无可用容积,不能满足库区漂浮物长期填埋处理的需要,且因填料腐化变质,填埋堆积体存在滑塌、自燃等环保安全隐患。如何更加妥善处置库区漂浮物?如何从本质上防治环境污染、解决面临的问题?景洪电站开始了库区漂浮物无害化处理新路子的研究探索。

党建引领绿色攻关

在电站大坝一侧,树立着水质保护党员责任区标示牌,明确了负责库区水环保工作的电站水库工程党支部及党员职责。在水环保工作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他们总是冲锋在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亟待解决的漂浮物处理难题,水库工程党支部成立"漂浮物无害化处理"攻关项目组,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碳达峰行动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的原则,根据历年库区漂浮物清理总体情况及漂浮物特性、指标分析,结合西双版纳地区对生物质料的市场需求,借鉴大理洱海环保处理经验,经多方面调查研究,明确了电站库区漂浮物无害化处理的新方向:对漂浮物及原填埋物进行清理、分拣、粉碎处理,区分利用有机质和白色垃圾,变废为宝,使其生产出生物质基质,既可作为当地有机产品生产基地使用的优质有机肥基料,又可在当地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生产过程中替代部分燃煤,有效节约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消耗,从源头控制碳排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找到了新方向后,大家信心满满,干劲十足,紧锣密鼓地推进项目实施。通过科学筹划,选取电站右岸渣场漂浮物填埋区为项目实施点,各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精诚协作,于2020年8至12月,完成了通水、通电、场地整治等各项前期筹备工作;2021年2月,完成项目厂房、综合办公楼建设,3月完成粉碎机、皮带输送机、筛选设备、减速机及除尘、风机、布袋等设备安装调试,8月设备投入试运行,9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即将召开之际,作为澜沧江流域第一个库区漂浮物无害化处理系统正式投产运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为避免左岸渣场已填埋漂浮堆积体发生滑坡,以及因漂浮物腐烂、滋生病虫害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等风险,电站持续对左岸渣场开展生态恢复工作,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开展合作,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科学性等视角做规划,依托中科院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科研技术力量和优势,利用电站资源,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力争打造"院企"合作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点。

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景洪电站库区漂浮物无害化处理系统项目总投入约250万元,截至今年4月底,该系统共累计处理漂浮物3000余吨,生产生物质基质2100余吨,且均满足市场有机肥基料和生物燃料技术指标,项目成效初现端倪。根据测算,到今年9月运行满一年之时,可生产生物质基质约3000吨,若作为有机肥基料,可实现碳的"零排放",且具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有效减轻土壤盐害并调解土壤酸碱度的生态效益;若作为生物燃料,用于企业用户后,可替代标煤约1628吨,满足国家有关"碳中和"要求,环保效益显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作为澜沧江流域电站首个投运的库区漂浮物无害化处理系统,景洪电站在探索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道路上闯出了一条新路子、打造了行业生态环保创新亮点,在行业内乃至全国相关行业均有极强的推广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到青山环抱的景洪电站右岸漂浮物无害化处理厂,电站员工胡奇玮正在认真地监视着设备运行情况。在他面前,从库区打捞的漂浮物经过清理、分拣,正在通过输送带源源不断地送向粉碎设备,也将这些垃圾送向了"变废为宝"的新旅程……

云南网记者 王永刚 通讯员 陈亚萃 梁国峰 张建芬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