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健康庆阳”美好蓝图

——我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陇东报见习记者 王华

“十三五”以来,全市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6.9岁,群众健康素养水平由4.7%提高到20.3%,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6年、2017年,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2021年12月,我市获评国家级DRG付费改革示范城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城乡居民健康保障局,按DRG付费的医保基金占比达到61.95%。

今年,顺利入围2022年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

这一个个数据既是庆阳市千方百计提高医疗健康水平的缩影,更是庆阳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提标扩面,提升医疗保障能力

我市以“健康庆阳”建设为主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市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基层卫生医疗网络更加完善,医疗保障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高。从“看病难看病贵”到“就近看少花钱”,老百姓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逐步得到满足。

日前,在西峰区温泉镇卫生院,温泉村老人李桂花正在病床上输液。老人的身体一直不好,还患有慢性病,家里条件比较困难,以前生病根本不敢去医院。“现在的健康扶贫政策真是好,先看病后付费,报销的比例很高,报销起来也很方便,大大减轻了负担。”李桂花说。

五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健康扶贫的政策要求,加大医保向贫困人口的倾斜力度,大病保险实现了全覆盖,门槛从5000元降到2500元;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应急救助全面推开,21种重大疾病按80%予以救助,贫困人口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85%以上。

市医疗保障局围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这一目标,从理顺管理职能、提高运行效率、增强保障能力等方面着手,坚持“三医联动总抓手,医保改革惠民生”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医保杠杆”作用,让老百姓在就医保障方面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从2019年起,在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住院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调整为60%、70%和80%,县级医院的治疗病种增加了1倍多。县域外就诊率由2012年的35.98%下降到2020年的20.76%。

聚焦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扶贫,我市全面执行“先看病后付费”的结算服务模式,开展“一村一室”卫生室建设工作。各县(区)为村卫生室配备医疗基础设备,并按照要求全部配置村医,对村医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提升村医服务质量,群众就医环境明显改善。

“十三五”期间,全市实施基础建设项目54个,总投资11.82亿元,总建筑面积28.72万平方米,整体搬迁市级医院2个、县级医院2个,新建县级疾控中心3个、妇计中心5个,实施县级医院改扩建项目9个,新建改建村卫生室119个,实现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

多措并举,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咱这儿看病和大城市一样了,能在手机上提前预约挂号。以前来看病都要排长队,现在按照手机上预约的时间来看病,非常省时省事,要去哪个科室或者窗口也都有明显的标识。”在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看病的齐霞说。

“目前,医院安装了41台‘银医通’自助机,发行了全市首家居民电子健康卡,完成对接庆阳市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平台和健康甘肃APP,多种途径实现了患者自助预约挂号、缴费、报告查询等智慧医疗服务。”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巩建虎告诉记者,医院还建成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以连接各科室为基础的医学检验管理系统、以数据共享为目的的医院影像管理系统和以简化患者就诊环节为出发点的微信智慧医院。

近年来,我市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按照“改革为民、过程便民、结果惠民”的路径,持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通过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以信息化为支撑,实现与省级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和部分国家三级医院的远程会诊业务合作,老百姓可就近享受知名医院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

全市建成了3个城市医联体、11个县域医共体、54个紧密型专科联盟,在全省率先实现省、市、县技术联盟标准化建设、一体化管理、同质化服务、差异化分工、网络化诊断、实地化治疗。县域内住院量占比提升至82%,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比例提升至54.55%。以宁县和盛医院为例,该医院先后与北京天坛医院、西安交大附属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等14家省内外医院建立协作联盟,建成肿瘤、心脏介入、放化疗等6个专科中心和15个特色科室,年门诊量达到28万人(次),手术6000例以上。

“努力用医疗服务的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为患者提供看病就医的新体验。”据市人民医院院长王振运介绍,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方面,医院成立了患者服务中心、患者接待中心,旨在为老百姓提供高效、便捷、满意的“一站式就诊导航”,还启用了院长热线,24小时“有诉必应、有诉必接”。同时,双休日节假日门诊全面开放接诊患者,实行无假日医院、全天候接诊患者等惠民便民新举措,为区域老百姓随时就诊提供便利。

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

庆阳是中医鼻祖岐伯的故里、岐黄文化的发祥地、《黄帝内经》的发源地,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岐黄文化传承基地”。为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传承创新中医药特色,庆阳市从组建市中医药管理局入手,引导中医药服务更有效地融入医疗体系,使医改更加切合庆阳实际。

2021年,我市以市级为龙头、县级为枢纽、乡村为基础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全市拥有2个国家级、18个省级、67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3个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2个省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所有县级综合医院加挂中西医结合医院牌子、成立了中医科,88%的乡镇卫生院有中医馆,90%以上的村卫生室有中药柜,中医药适宜技术在村级可开展6项以上。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工作方针,县、乡、村三级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开展了“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和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通过中医药服务参与医改,次均医疗费用、抗菌药物使用量连续下降,老百姓就医负担不断减轻。

据市卫生健康委妇幼中医科科长王金桂介绍,在疫情防控中,我市持续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预防救治中的特色优势,各级医疗机构在门急诊、住院部等场所免费提供中药预防汤剂——岐黄避瘟方,为疫苗接种、社区卡口、高速执勤点等重点岗位人员免费配送,提高体虚易感人群身体免疫力。针对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象,安排市、县中医医院集中熬制提供宣肺化浊汤,确保中医药全覆盖。截至目前,累计发放中药11.78万付。

新时代、新起点,全市医疗卫生事业驶入更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美好向往,为我市建设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努力绘就“健康庆阳”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