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作为西南腹地的龙头城市,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体量,都是顶流级别,而且近年来的人口增量非常可观,跻身进入新一线城市行列。

但是,城市规模大,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实力强。

一座城市的房价,除了受到供需关系(人口增量)影响外,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城市主流买房人群的收入水平。

因为收入水平决定着买房人的月供承担上限,也间接约束着市场上的主流刚需产品的总房价,不可能太高,太高的话,就算凑足了几十万首付,月供上万甚至更多,能承受得住的也是少数。

少数高价楼盘、豪宅或许在房价上很吸睛,但是体量相对于整个城市的总盘面而言,还是太小,就像水滴进入大海,掀不起太大的浪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到成都而言,5年后,房价底价能否突破5万,我们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维度来论证:

1、真正在成都买房的主流人群

任何一座城市,常住人口都≠定居人口,户籍人口也≠买房的人口。

原住土著居民大多在本地都有房,真正买房的,要么是本土家庭的下一代年轻人,分家分户,要么是新来到城市打拼的“新市民”。

在“新市民”里面,真正有能力而且下定决心在成都买房的,很多是属于工作及收入相对稳定、打算常年在成都发展下去的人,比如机关、事业单位(学校、科研院所等)、银行、央企、国企、知名私企、上市公司等这些相对稳定的单位或部门。

一般行业的从业者,比如餐饮、快递、足浴、农贸等这些行业,虽然这些人口往往能够在常住人口里面占到一定比例,但真正能够最终在成都买房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这一点上,成都相较于杭州,优势就没那么明显了。

杭州的私企、民企实力雄厚,上市企业也多,杭州的上市企业拥有200余家,比较出名的阿里系、海康威视、同花顺、恒生电子、华东医药、浙商银行等,而成都在A股上市的企业,也就100来家,比如新希望、通威股份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多数买房人的收入水平

明确了买房的主流人群,再来考察这部分人群的收入情况。

根据统计年鉴和公报,2021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633元,按照这个数值算下来,平均每月约4386元。

2020年,成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104463元,平均每月8705.25元。

从生活经验上来判断,这两个数字,是比较贴合现实感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收入水平,就算再高一点,按照人均月入1万来计算,除去生活成本,每月能够承担的7000~7500元月供的水平,恐怕已经是不少家庭的极限值了。

而如果按照90平米的刚需户型倒推回去,7000~7500元的月供极值,贷款30年,就算按照年化4.5%的利率水平,30年,大致也就是能够支撑140~150万(总房价7~8成)的贷款总额,也就是总房价在175~210万元左右的区间。

但是,扪心自问,又能有多少家庭,能够撑得起30年、每月月供7000~7500的持续收入能力呢?

更不要说单价5万,那就是100平的房子价值500万,首付哪怕凑够6个钱包,达到3成150万,也要能撑得起450万的贷款,30年月供2w~3w,有多少人能保证自己30年不断供每月拿出2~3万来还房贷?恐怕北上广深都没有多少人能达到这种水平。

因此,我们认为,多数人的月供负担能力,往往能看穿一座城市房价的底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人口增量是否能持续高速增长

2021年末成都常住人口211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5万人,增长1.2%,是全国少有的几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人的城市(北京、上海,重庆主城九区人口没那么大规模)。

未来,2000万以上常住人口规模的城市,还能有多少城市承载力(比如水源供应能力)人口增速还能够继续保持此前的高速,这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成都过去吸引的川内人口和周边省市(云贵川渝和西北省会等)的人口,未来还会不会有那么大的体量、那么高的质量,一方面取决于成都的容纳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同样取决于人口流出地,还有没有那么多年轻人可供吸引?

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等大背景之下,随着未来的发展,恐怕川内地市的人口、周边省市的年轻人,也没有曾经那么多了。

因此,从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一些聪明的买房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根基更为牢固的主城区,价值回归主城五区5+1(高新南),而不是产业、人口都尚待填充的未饱和的全新板块,也不失为一种有远见的明智选择。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5年后,成都房价突破5万底价的概率,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