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本是众多品德之一,却又是诸德之本,所谓“百善孝为先”。孔子说:仁者,爱人也。而孝又是仁之本。爱人,首先要爱父母,在爱敬父母的实践中来培养爱心,体验爱意。有了孝这个基础,进而推而广之,便爱邻人,爱乡人,爱国人,爱天下人,爱人们生存的环境,爱万物,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因此可以说其他诸多品德的形成都离不开爱,人们在爱父母的实践中培养出多种良好的品德,而一个连生养他的父母都不爱的人肯定不可能爱他人,即不孝则不仁,不仁则不忠、不义,也会无礼、无智、无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它几乎伴随着中国文明进程而来,对中国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民俗民风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巨大的,决不能轻易否定。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孝道曾被当做封建糟粕而加以批判与否定。五四时期对传统孝道从思想上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批判,认为传统孝道注重维护家长本位,无视个人的独立与自由,且将忠与孝相连,以孝为忠的基础,因此孝实际上是封建忠君思想的基础,要批判封建独裁统治与否定忠君思想就必须批判孝;“文革”期间从政治上对传统孝道进行了更为粗暴的批判与否定,干脆视其为地道的封建思想,以至当时的人们忌讳提到“孝”字。可以说在整个20世纪,孝道被当做封建思想的核心而被批判与否定,甚至被视为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的罪魁祸首。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偏颇甚至极为错误的说法。因为孝行的产生早于奴隶社会,是父母爱子女与子女反哺报恩爱敬父母的自然延伸与升华,孝的内涵是爱敬,爱敬的核心是和,即以子女个人身心之和为基础来爱敬父母长辈,达成家庭之和,所谓“家和万事兴”;进而讲仁讲义讲信讲礼,达成社会之和;也讲忠,达成君臣上下之和;还讲“仁民爱物”,达成天人之和,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爱敬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以爱敬为内涵的孝则是人的善良本性,是一种人文精神,而由个人之和、家庭之和、社会之和、天人之和浑融而成的大和则既是理想的社会境界,又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动力,它与封建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虽然中国历史上也有过愚孝愚忠的人或现象。历史事实也证明了中国因为讲究孝道而落后这一说法的荒谬:中国自商周以来即讲究孝道,其后长期推行以孝治国,但中国五千年文明未曾中断,且从周代至清代中期,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与经济文化的繁荣始终居于世界最前列。在社会转型、思想解放、家庭转型的今日,孝道更是遭受了事实上的巨大冲击,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经济利益第一,精神道德整体滑坡,极端追求个人价值与个人享受之风盛行,简言之是人欲横流,金钱至上;过去的“长者本位”逐渐被“幼者本位”所取代,因此孝道越来越不被重视,各种不孝的现象日益严重,比如强调个人享受而忽视长辈的赡养,赡养则只养身而忽视养心,独生子女独尊,这些都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了家庭和谐,也影响了社会和谐。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思想上、政治上及事实上对孝道进行了批判与否定,或者形成了事实上的巨大冲击,进而对以孝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所以有必要复兴并弘扬传统文化,以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在此时代背景之下,大爱金孝推行中华“行孝节”,也是父母节,顺应天意人伦;同时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多样化的新颖形式传播孝文化,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属于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节日;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助力实现文化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