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新型非甾体、高选择性MRA非奈利酮,可有效阻断MR过度活化带来的多种靶器官损伤,无论是在机制、药理还是临床前模型中均显示出显著优于甾体MRA的特性。在带来心血管和肾脏获益的同时,还具有较好安全性!

新型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非奈利酮,作为最新出世的慢病治疗药物,拥有着优越的心血管肾脏保护作用。其在临床前模型中显示出的与甾体MRA显著的差异,被认为是心肾疾病患者的全新曙光,也使其成为了国内外各大心血管、肾脏病、内分泌大会的宠儿。

刚刚结束的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衰大会(ESC-HF 2022)上,来自希腊雅典国立和Kapodistrian大学医学院的Gerasimos Filippatos教授对甾体类MRA(螺内酯、依普利酮)以及新型非甾体类MRA(非奈利酮)的机制、药理学以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总结。为何非奈利酮能在诸多MRA中引发热议、脱颖而出呢?让我们跟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茂教授一起来揭开其中奥秘!

机制及药理学特点: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盐皮质激素受体(MR)在肾脏、心脏、免疫细胞等组织细胞中广泛表达,对体液、电解质和血液动力学稳态至关重要。其过度活化可导致炎症反应、纤维化、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等病理改变,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心肌肥厚、心室重构等心脏损伤,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血管纤维化、血管僵硬等血管损伤,导致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肥大、肾小球硬化等肾脏损伤(图1),是慢病管理领域需要加以关注的重要治疗靶点!MRA的研发应运而生。目前为止,存在两类MRA,包括既往长期使用的甾体类MRA以及新进研发上市的非甾体类MR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MR分布于多种细胞组织,其过度活化可引起诸多病理生理改变

  • 甾体类MRA:螺内酯、依普利酮

螺内酯是一种非选择性甾体类MRA,可强效抑制MR,但对受体的抑制缺乏选择性,在抑制MR的同时,还会与性激素受体结合,从而导致男性出现女性化第二性征,女性出现毛发变粗、月经失调等不良反应。依普利酮与螺内酯类似,同为甾体类MRA,但通过结构优化使得其对MR的选择性较高,因此性激素相关不良反应少。然而,依普利酮对MR的亲和力非常低,使用时需长期加大剂量或联合其他药物,同样存在局限性。甾体类MRA的结构和药理学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 非甾体类MRA:非奈利酮

虽然具有相同的作用靶点,但非甾体类MRA并不是甾体类MRA的升级版,而是一种创新结构的MRA,拥有独特的药理学优势!

不同于甾体类MRA,非甾体结构的非奈利酮是通过对数百万种化合物进行高通量筛选,在二氢吡啶DHP-1结构基础上所研发的萘啶类衍生物,具有立体结构和庞大侧链。可以通过大量范德华力及氢键与MR稳定结合,完全拮抗MR受体,强效抑制转录因子聚集导致的一系列病理作用!同时具有很高的受体选择性,不易结合糖皮质激素受体、雄激素和孕激素受体,无性激素相关不良反应。

基于此结构特点和药理学优势,非奈利酮可高效阻断MR过度激活导致的炎症、纤维化,改善心室重构,改善血管顺应性和心肌灌注,保护肾脏结构和功能。临床前相关基础研究也验证了这些特点:在心脏纤维化模型中,与依普利酮相比,非奈利酮在抑制促纤维化基因表达、抑制炎症和纤维化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优越性[1];在肾损伤模型中,与螺内酯相比,非奈利酮可显著减少醋酸脱氧皮质酮(DOCA)导致的肾脏纤维化[2];小鼠血管损伤模型中,非奈利酮可以加速血管损伤后的内皮修复,降低白细胞募集和炎症反应[3]。

此外,非奈利酮在心脏和肾脏之间1:1均衡分布,也使其能更好地兼具心血管和肾脏获益。

非奈利酮心肾获益临床研究回顾

非奈利酮的心血管及肾脏获益也在其丰富的临床循证中得到了验证,详见下表。

表1 非奈利酮的心血管及肾脏获益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带来亮眼的心血管和肾脏获益,非奈利酮安全性也已得到临床验证。在FIDELIO、FIGA RO 、FIDELITY研究中,非奈利 酮的整体安全性与安慰剂一致。 急性肾损伤等的发生风险甚至数值上低于安慰剂组。 虽然其 高钾血症发生率较安慰剂升高,但升高水平有限,最大差异仅为0.23mmol/l。

总结

总的来说,新型非甾体、高选择性MRA非奈利酮,可有效阻断MR过度活化带来的多种靶器官损伤,无论是在机制、药理还是临床前模型中均显示出显著优于甾体MRA的特性!非奈利酮的心血管及肾脏获益也在其丰富的临床循证中得到了验证!期待其尽快在中国上市,以更好地造福于饱受慢病困扰的中国患者!

专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茂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四川省卫生健康首席专家、四川省卫生计生领军人才、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以及首届“国之名医”荣誉称号获得者。FCSC,FACC,FESC,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心脏病学组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健康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国际医学促进会副会长,四川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前任及候任主任委员,长城国际心脏病学组委员会县域心血管医师联盟副理事长。PCR—CIT China Chengdu Valves会议、中国中西部心血管病会议执行主席,London Valves会议、Tokyo Valves会议联合国际主席,ESC、PCR、TCT、CSI等会议的专家会员。

研究方向:经导管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相关基础、应用基础及临床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Nature Review of Cardiology”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现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0篇,累积影响因子535.1。主持国家十三五、十二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四川省医学科技一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主刀完成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TAVR完成例数居全国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 Wu J, et al. ASN Kidney Week 2020; Poster PO0623

[2] Kolkhof P, et al. J Cardiovasc Pharm 2014;64:69–78.

[3] Dutzmann J, et al. PLoS One. 2017 Sep 19;12(9):e0184888.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