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下旬的南京,梧桐叶泛起起起伏伏的绿色波浪,完美遮住了耀眼又热乎的阳光,留下一大片清凉。

走在金燕路上,随处可见门头褪色、年代感十足的铺子,不远处橙红色巨型龙门吊静静矗立,偶尔火车的轰鸣声由远驶近,又由近驶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是始建于1982年的金陵小区,城北的超级大盘,住着最地道硬正的老下关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陵一村到金陵新九村,从南堡新寓到燕江园,从滨江幼儿园、到滨江小学,再到滨江中学,今天就让我们重新打开这个「才不是没有故事」的低调街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陵小区有多大?狭义的金陵小区就单指金陵小区,广义的金陵小区,涵盖了南堡下的一众片区,这些盖于不同年代的房子,勾勒出琐碎、热闹的铁北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陵小区多是铁路局,肉联厂,金陵船厂的职工宿舍,从父母到子女,两代人40年,有人还在坚守,有人已经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燕江路向北望去,5月的梧桐枝繁叶茂,绿意萌动,美得过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远处的巨型龙门吊岿然不动,独一味的橙红色钢铁,这是专属于金陵小区的地标。

●在南堡还能让公交车停靠的年代,明明有直达梯去大桥公园,可小孩子们像是有使不完的力气,总爱在嬉笑声中顺着楼梯一路蹬蹬蹬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站在桥下仰望,铁路栈桥依然繁忙,南来北往的火车,隆隆呼啸而过。

●在轰鸣声中,原先嘈杂缓慢的绿皮车,逐渐变化为舒适快捷的和谐号动车组。

●桥韵大酒店、大桥家电……与大桥日夜相伴的金陵小区,深深打上了“大桥”的烙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代洪流裹挟前行,金陵小区依旧停留在上世纪初的界面上。

●一边是发灰的白,一边是旧日的黄,家家户户延伸出来的晾衣杆,挂满了各种衣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金陵新三村旁的菜场,依旧是二十多年前的模样。

●这里是妈妈们的主场。在瓜果蔬菜间挑挑拣拣,在讨价还价声中,以最便宜的价格,迅速抢下最新鲜的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菜场外围的流动摊上,往往藏着时令的报时器。

●初夏时节,西瓜、咸鸭蛋与苋菜常驻,走过路过,顺带稍上一把,晚饭又多了一道下饭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四村旁的苏果画风多年不变。1块钱的肉包、7毛的烧麦,记忆中爸妈忙于工作的日子里,去一趟苏果,3块钱就能搞定一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为厂二代,无数80后、90后们在这里出生、长大。滨江幼儿园、滨江小学、滨江中学,串起像柳絮一般多的美好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滨江小学紧邻金陵新三村菜场,占据着市井C位。一到放学点,耳边都是孩子们爽朗的笑声、打闹声。

● 看着穿着校服的“小校友”,除了怀念无忧无忧的年少时光,大概也就感叹一声:“哎,我是真的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滨江小学校门口的热闹喧腾,滨江中学则是一派幽静。滨中学子,谁没在窗前眺望过高大的梧桐树呢?

●2006年,原来的大桥铁中与金陵船厂中学并入滨江中学。三校合一,老校友们提及自己母校,“铁中”、“金陵船厂子弟学校”依然自成一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滨江”出身的孩子们,能否在高中续写缘分,得看他们是否走出下关。

●学霸光环加持的一路朝着市中心挺近,败北的孩子们最终又相聚在家门口的12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市滚滚向前,朝着年轻的方向走去,老旧事物终将散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陵小区站台上,带有90年代国营老厂注脚的“职工上下班自备车”停靠站,锈迹斑斑,但难掩昔日的热闹。

●与要好的同事相约在此碰面,二三个同事挤在一个车位上,“路上再赌也不怕,因为上了厂车就等于上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消失在南京公交历史长河中的15路,与拆迁后的又一村面馆一样,人们难抵对它的怀念。

●“从中央门北到燕江路,走金陵船厂”,老一辈的人提起15路,依然记得它的繁忙。

● 好在67路、69路、95路、117路,一直都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天穿梭于大方巷和南堡公园的67路,是交织金陵小区的针线

●它开往山西路,也驶进了90后的青春记忆里。在军人俱乐部买书、唱K、溜冰……67路串起的少年往事,掰着手指头也说不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铁3号线的通车,让金陵小区挂上了地铁盘的title。也彻底告别了依赖公交车去市中心的日子。

●6分钟直达南京站,15分钟就能站在大行宫换乘到新街口了。上元门站,yyd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外打拼的日子久了,就越想回到家楼下那条小小的巷子。吃着从小就熟悉的味道,再慢悠悠地散步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宗手擀小刀面,从小吃到大。虽然现在名气没有六合腰肚面大,但当老板用3倍手速拌面时,谁都抵挡不了这份劲道有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见过狄记面馆早点时刻的人声鼎沸,乍看见午后的宁静还有些不习惯。

记住:面条要三鲜的微辣,馄饨不要千里香,荤油加味精调出的汤底就有老南京那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陈烧饼有多绝?看广场舞大妈们坐在店前谈笑风生,大中午的烧饼一锅接着一锅出炉,就知道滋味不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端午节家里飘出的粽香,十有八九来自新缘蛋糕,开了23店的老店,冬卖蛋糕,夏卖粽子。蛋黄肉粽已经打遍附近无敌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口童子鸡,江湖人称“全网第一”,只有土著深谙,这是吃面标配。

一旁小体量的鹌鹑,6元/只,买不了上当买不了吃亏。炸得通体酥脆的鹌鹑,连骨头都是喷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隔壁毛记龙虾,100元6斤,一秒将物价卷回10年前。蒜蓉龙虾还另有面条可以hua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往前走的不言中,老板擀皮、做皮冻的技艺如行云流水。

接完孩子来一份皮薄汁水足的小笼包,搭配一碗鸭血粉丝,回家晚饭都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值得一提的美味还有桥下蚝油串串,从随缘出摊到有固定门店,带着一身孜然辣油香气,落座在滨中旁边。

晚上六点开门,7点后的高峰期,排队半小时起步。

老饕们撸串,少不了再加两瓶金陵啤酒,无需诗和远方,眼前美食就是最惬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金陵小区,住户大多是青春挥洒给铁路局,肉联厂,金陵船厂的中老年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爷子们定时定点比拼棋艺,广场舞大妈们操着南京话细数家常。

接过父辈交接棒的厂二代们,有人继续奔跑,但更多的人早已更换赛道。

辖区内一部分老房子正在拆迁中,有人守望拆迁,也有人想就这样住到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住户图这儿房租便宜、交通便利。他们是新南京人、新鼓楼人、也是新金陵小区人。

城市飞速向前,幕府滨江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但光环辐射到金陵小区,已所剩寥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林烧烤依旧在卖羊肉串,隔壁南堡公园的爱情往事,被一茬又一茬的年轻人续写。

时光打马而过,念旧的人守在金陵小区,而离开的人们,总在下意识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