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熟悉庄子的人一定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话说有一天庄子四处游玩,来到了大梁,刚好被惠子的熟人看见。这个小人一心要除掉庄子,就在惠子面前挑拨离间,说庄子来大梁是做相邦的。担心自己的饭碗被抢走的惠子,立刻派人在魏国搜查庄子。侥幸逃脱的庄子一看到惠子就冷冷地说道,自己乃是以泉水解渴的南海鹓雏,才不稀罕像腐臭的老鼠一般的魏国相位。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的老朋友惠子显得非常重视名利,对一切威胁自己相位的人都恨不得赶快抓住杀掉。那么,真实的惠子真的像故事里说得这样吗?并不是。在《战国策》中,惠子的形象更像是一个为了国家时时刻刻殚精竭虑的老相邦。

惠子本名惠施,生于公元前370年。他青年时期在宋国活动,是诸子百家中的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不过,在《战国策》中,对惠子的哲学家形象刻画地并不明显,尤其是魏策中记录的故事多半是惠子与魏国的国君、臣子之间的交往。

作为魏国的相邦,惠子要时时刻刻劝谏魏王,纠正他们的错误思想。太子申死后,魏惠王心如刀绞,为子复仇的心思与日俱增。他曾经对着惠子脱口而出,发誓与齐国的仇恨至死方休,一定要兴兵伐齐。看到眼睛里几乎要喷出过火的魏惠王,惠子担心魏惠王做出错误的决断,使得本就损失大量兵力的魏国迎来灭国之祸。于是,急忙阻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惠子说道,太子申之所以会死,还是因魏国伐赵而起,名不正所以事不成。这次如果再贸然伐齐,一定会被刚刚取得胜利的齐王再次重创。不如假意屈服,对齐王做小伏低。这样别的国家看到齐国气焰嚣张,必然会兴兵伐齐。如此,魏国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复仇了。在惠子的建议下,齐国果然被赵国等其他国家征伐,虽然没能给齐国带来灭国之灾,但是也让魏国出了一口恶气。

除了规劝建议之责,惠子还有游说列国的责任。齐魏战争之后,作为战败国的魏国不得不将新的太子作为人质交给齐国。正好在促成韩国与魏国之间的联盟的惠子,向太子鸣传达了魏王打算让他去齐国做人质的命令。

太子鸣在齐国做了一段时间人质之后,魏王十分想念儿子,就想给齐王写信,见儿子一面。大臣朱仓看到大王思子心切,心生怜悯,自告奋勇地对魏惠王顺,自己可以向齐国的田婴说,魏王已经年长,连日来经常生病。不如早点把太子放回魏国,避免楚王拥立在楚国做人质的公子高为王以破坏齐魏之间的会盟。

作为在政坛行走的人物,惠子也会遇到自己的对手。张仪在魏国做官的时候,就曾经多次与惠子政见不合。张仪主张连横,认为魏国应该联合秦国与韩国,攻打齐国和楚国,这样才能有出路。群臣有的支持连横,有的惧怕张仪,都纷纷站在张仪那边,建议魏王亲近秦国。只有惠子认为联合秦国之事非同小可,需要再三斟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魏国曾经亲近秦国,惠子一度被排挤,甚至被迫前往楚国做官。魏国还曾经利用惠子,借惠子访问楚国的时机,测试楚国的联魏之心。楚国君臣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立刻用郊迎大礼迎接惠子。张仪离开魏国之后,惠子离开了楚国,再次回到魏国,协助魏王处理政务。

作为一位魏国职场的老人,惠子还会时刻担忧魏国的新人的政治前途。田需来到魏国之后,与张仪、公孙衍等先后不睦,屡屡遭受排挤。惠子看到田需的尴尬处境,经常提点田需。一次,在和田需聊天的时候,惠子说道,杨树大概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树木吧,无论是把它砍倒还是拦腰折断,都会春风吹又生。

然而,十个人悉心栽培的杨树,仅仅用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拔掉它,根系被破坏了,杨树自然再也无法生长。惠子认为,田需就像杨树一样,虽然在魏王面前显贵,但是如果不注意维持和同事的关系,一朝失去宠信,下场必然会像杨树一样被斩尽杀绝,再无重生之力。

惠子对官场的领悟,看起来过于谨小慎微,其实十分有道理。无论是商鞅、白起等战国时期的人才,还是后来的朝代的人才,无一不是折在同僚的身上。

老年时期的惠子被称为惠公,在魏国君臣的眼中已经是一个长辈一样的存在了。魏惠王死后,新的魏王打算好好操办父亲的丧事。但是,当时魏国正遭遇一场很大的雨夹雪,从天上下来的雹子就和牛眼珠一样大,把城郭都砸坏了。大臣们担心帮助魏王送葬的百姓们会受到伤害,花销也会变多,于是向公孙衍请求,能不能一起劝谏魏王,推迟魏惠王的下葬日期。公孙衍认为自己资格不够老,于是请惠子前去说服魏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惠子借周文王姬昌也曾经推迟季历的下葬日期的故事说服了魏王,最终让新的魏王明白了一个君王对百姓的恩义要比守孝更重要。

公元前310年,惠子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作为相邦,他能够劝谏君主、结交列国;作为政治人物,他屡次遇到风险,但是最终都能化险为夷;作为长辈,他能够提点年轻的同僚和新王。

为了魏国,惠子可以说已经辛劳一生。尽管在庄子故事中,惠子总是特别不好的形象。但是,历史还是留下了许多有关惠子的故事,通过它们,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更加立体的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