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利用可再生电能电催化水分解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制氢方式,可以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目前,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廉价高效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以降低商业化成本,特别是克服动力学缓慢的析氧反应(OER)。

碳负载过渡金属纳米颗粒(TMNs@C)由于其大比表面积、优异的导电性、活性和稳定性成为新型电催化材料。碳源可分为有机碳源和无机/混合碳源。有机碳源的碳化过程需要特殊的制备技术,难以调控形貌,通常会产生副产物。无机/混合碳源可以保持前驱体的形貌并实现对微观结构的精确控制,但受到价格过高以及难以扩大制备规模的限制。

TMNs的粒径对其电催化性能至关重要。通常,TMNs很容易被氧化成氧化物,当粒径太小时,会被彻底氧化,导致活性位点的原子利用率高,但电导率降低;如果TMNs的尺寸太大,只有表面被氧化,原子利用率相对较低。因此,需要合成具有合适尺寸的TMNs形成半氧化物核壳结构,利于电催化性能提高。

生物质衍生的碳基材料具有高碳含量和独特的微纳米结构,其多孔结构有利于合成粒径可控的TMNs。但是深入研究不同种类的生物质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活性的影响,以及它们的催化机制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木耳是一种含量丰富的真菌,具有价格便宜、富含磷(可直接作为磷源)、易于规模化生产等优点,有望作为制备具有优异性能的TMNs@C的前驱体。

成果简介

江西师范大学的何纯挺教授利用银耳和黑木耳作为纳米颗粒载体,然后修饰负载金属催化剂。实验发现负载在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Tfu)上的Co纳米颗粒催化剂Co@NPC-Tfu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在OER原位氧化过程中形成核壳结构,在10 mA·cm-2时的过电位为213.6 mV,在过电位为300 mV时的转换频率为3.21 s-1。此外,Tfu衍生的Ni@NPC-Tfu可作为高性能析氢催化剂,与Co@NPC-Tfu结合用于高效电解水,1.53 V槽压下可达到10 mA·cm-2电流密度。

图文解析

合成过程如图1所示,研究者将银耳浸泡在硝酸钴溶液中,后续进行碱处理、冻干和高温热解后得到Co@NPC-Tfu(NPC为N、P共掺杂的碳),通过这种方法每次消耗45克银耳,可得到10克催化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催化剂合成示意图

研究者首先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从扫描电镜(SEM)图像中可以看出,Co@NPC-Tfu具有超薄纳米片构建的蓬松多孔的网络结构(图2a),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纳米片的厚度大致在2.7纳米左右(图2e)。Tfu具有最强的表面电负性,zeta电位为-21.9 mV(图2f),有利于捕获和锚定带正电的金属阳离子,形成Co@NPC-Tfu中粒径小且分布均匀的金属纳米粒子(图2b)。XPS图谱显示Co的结合能与样品中的磷含量相关,随着磷含量的增加,Co物种的结合能正移,表明POx基团可以促进Co的电子转移,产生更多的缺电子特征从而促进催化性能(图2h)。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催化剂结构和价态表征

研究者进一步研究了电催化性能。Co@NPC-Tfu在对照样品之间表现出最佳的OER性能,在10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在玻碳电极 (GCE) 上的过电位为245.7 mV,低于其他催化剂(图3a、b),该过电位明显小于报道的钴/钴氧化物基电催化剂和其他单金属高性能OER催化剂(图3d)。为了验证合成方法的普适应,研究者制备了Tfu衍生的Ni-N-P多孔碳纳米片作为HER催化剂,并与Co@NPC-Tfu联用分别作为阴阳极,在10 mA·cm-2电流密度下比商业催化剂槽压降低了100 mV(图3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电解水性能测试

电解24小时后,研究者发现Co@NPC-Tfu上的钴纳米颗粒变成了核壳结构(图4a)。反应后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15 nm,比原来的钴纳米粒子大50%左右(图4b),推测是氧原子插入后晶格膨胀造成的。

研究者在恒电流和不同电压下进行准原位PXRD监测催化剂的变化。在恒电流电解仅1分钟后,Co3O4的衍射峰开始出现,随后金属钴的衍射峰逐渐减弱而Co3O4逐渐增强,直到4 min达到稳定,但金属钴仍然存在。进一步延长电解时间,Co3O4的结晶度变差,峰强度变弱,因为氧化反应在表面造成越来越多的结构缺陷或紊乱(图4c)。随着电解时间的进一步延长或电压的升高,钴纳米粒子的衍射峰没有明显变化,表明内核中的钴纳米粒子在氧化达到平衡后没有进一步氧化,从而形成稳定的核壳结构(图4d)。

合适的颗粒尺寸对于形成这种稳定的核壳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容易形成氧化物壳层,而且在壳层形成后能有效防止内部完全氧化。这种特殊的核壳结构有利于形成高活性位点,同时保持Co纳米粒子的高导电性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反应后催化剂表征

研究者进一步通过原位光谱技术剖析Co@NPC-Tfu的电催化机理。拉曼光谱表明,电位超过0.2 V后,Co纳米颗粒表面很容易被氧化成Co3O4(F2g,Eg,E2g,A1g信号)。发生OER的起始电位约为0.6 V,在Co3O4表面出现Co-OH信号,并且随着电压的升高而增加(图5a)。反应结束后,Co3O4的信号仍然存在但羟基信号消失,说明结构转变是可逆的。此外,研究者还测试了Co@NPC-Tfu在0.50 V (vs SCE) 下的ATR-SEIRAS(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吸附光谱)(图5b),P-O(1087 cm-1)、C-O(1451 cm-1)和C=O(1745 cm-1)三个峰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得更强,表明OER过程中碳基底发生氧化,P-O键的增强意味着碳上的sp2型P基团转化为sp3型POx,这将更好地调节活性中心的电子结构

研究者最后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来分析Co@NPC-Tfu的电催化机理。通过深入分析每种催化剂中Co活性位点的积分态密度(PDOS),研究者发现O*吸附强度与金属占据态(MOS)几乎呈线性关系,金属占据态反映了金属位点上的电子密度。MOS越高,对O*的吸附越强,ΔGO*越小。与碳基底作用后,MOS降低,导致O*吸附较弱,意味着电子从金属氧化物转移到P、N共掺杂碳基底,这可以通过Co3O4@NC-PO2的电子密度差异图直接观察到(图5d)。此外,根据著名的萨巴蒂尔原理,中间体吸附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反应。因此,MOS可以用作描述符来绘制火山图,以预测这些复合催化剂的活性(图5e)。与纯Co3O4和无P掺杂对应催化剂相比,Co3O4@NC-PO2因MOS值更加平衡而位于火山峰附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 原位表征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参考文献

Zhang, Jia, et al. "Biodiversity Benefits for Size Modulation of Metal Nanoparticles to Achieve In Situ Semi‐Oxidation toward Optimized Electr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2): 2202119.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202119

题图来源:Wikimedia Commons, John P. Friel / CC BY 4.0(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碳中和产学研,私信公众号后台,加入碳中和产学研学术交流群

尽览碳中和产学研的最新观点和进展

精准预测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