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的诈骗行为几时休?

曾经的娱乐圈,四大天王、周王陶林、四大中生代,欣欣向荣。

现在的娱乐圈,流量充斥、负面漫天、还有不少犯罪、卖国行为,世风日下。

如今娱乐圈流行的偶像模式与四个人有关。

通过超级女声出道的李宇春,缔造了粉丝经济元年,让全民造星成为可能。

借着天涯四美再次大火的钟汉良,让经纪公司看到了做数据换资源的可行性,一部《宫》让杨幂大火,流量变现有了途径。

从SJ退团回国的韩庚,当时拥有无可匹敌的高人气,即使没演技也可以当演员,他们四人完善了造星的模式。

到了2014年,初代流量明星的出现更加验证了四位前辈们的方法屡试不爽。

而后偶像便如雨后春笋,各领风骚两三年,他们要能力没能力,要脸蛋,有些偶像也没有,私德更是随意突破底线。

可是他们在粉丝的吹嘘下,各类通稿、热搜的狂轰滥炸下,这些偶像们好像都是不出世的天才,唱跳rap样样精,演戏、篮球个个专。

然而事实却与之相反。

标榜原创歌手,华语乐坛领军人,传唱度高的歌曲一首也没有,就连同在《王牌对王牌》录制了四季的沈腾都说不出他的三首歌。

自己创作的歌曲像流水线的产品,先低声吟唱,后饶舌铺垫,再高亢高音,最后行为艺术收尾,靠着这项手艺成了歌王。

但这个歌王,在节目上,硬凹自己大男孩,有才华的人设。

与小沈阳拼高音拼不过,与汪峰比才华比不过,却还一直拥有固定的表演环节,让一众粉丝颅内高潮,不仅说他才华横溢,还吹他盛世美颜。

偶像唱歌不行,演戏应该可以吧。

以前大家老说初代流量面瘫演技,在影视剧中除了会说话,跟树桩没区别。

可有时候就怕货比货,他们之后的那些偶像,业务能力更差,演戏更加敷衍,随便搪塞一下就过去。

《雨中曲》中女主对男主说:“表演离不开出彩的角色,优美的台词,还有演员的台词功底。”

换句话说,表演的基本功是演和说,但在现在这些偶像身上根本看不到“演技”二字,更别提含糊不清的台词了。

近些年热度很高的电视剧,《王牌部队》《余生请多指教》。

剧中giegie的演技已经分不清是表现派、方法派还是体验派了,自成一派的念台词,自我感动的表演体系,连威尔·史密斯看了都要忍不住上台给个大比兜。

偶像唱歌、演戏不行,跳舞应该可以吧。

毕竟他们粉丝都在夸赞他们偶像的绝绝子舞台表演,还多次谴责内娱没有舞台。

从韩国镀金回来的女偶像,在国外时是女菩萨,微笑常挂脸上,回国后,变成个人solo,菩萨不当了,微笑也没了。

双标行为暂时可以不提,跳舞够格就行,在《偶像练习生》里当舞蹈导师,教的舞蹈与广播体操无异,都是拿来主义。

后来人家连舞都不跳了,直接升级为演员。

出演了5.2分的《天醒之路》,3.0分的《你微笑时很美》,4.8分的《良言写意》,最后被人记住的只剩《唐探3》里的一个侧空翻。

即使人家什么都不行,路人还不能说,因为粉丝会化身叶良辰,有一百种办法让你认为你是尬黑,人家偶像很专业。

在这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下,资本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偶像,人设是才子、才女。

这种诈骗的方式,让观众审美的不断下降,底线被频繁突破,偶像们演了部将将及格的剧都能被普及成传世名作。

庆幸的是,时代不同了,媒介更加发达了,观众也终于擦亮了眼睛,以前的偶像,随便出一个都能打得现在的偶像满地找牙。

偶像很火?

周杰伦与蔡某坤的数据大战,撕开了他们做数据的虚假繁荣,网上一片盛世,现实无人知晓。

周杰伦出道二十年了,音乐榜单上依旧被他制霸,孙燕姿是冷门歌手,开个线上演唱会,没怎么宣传都能刷爆朋友圈。

偶像懂唱跳?

王心凌当年的定位是甜心教主,也就是说走的是偶像派,而非实力派。

可当年的偶像派到了现在竟然成了无人可打的实力派,参加了个《乘风破浪第三季》,唱了首《爱你》,再度大火,说明有作品才是硬实力。

偶像会演戏?

黄渤在出道第五年和第六年,已经凭借《生存之民工》中的薛六和《疯狂的石头》中的黑皮被业内和观众认可。

周星驰在出道第八年凭借《霹雳先锋》中江湖小弟一角获得金马奖最佳男配,此前一直在当主持人,1986年才被调入戏剧组。

何冰在出道第六年凭借话剧《雨过天晴》获得梅花奖。

出道第四年参演冯小刚喜剧片《甲方乙方》被观众喜爱,混了个脸熟。

老戏骨给时间,他们能成为老戏骨,流量偶像给时间到头来还是流量偶像,可是他们的粉丝却把责任推到路人身上。

既然偶像什么都没有,为什么还能成为偶像?

因为国内关于偶像的定位不同于日本,是两种职业,因为背后资本产业链的铺设,更容易赚快钱。

自金融入场影视圈之后,偶像便不再是文艺工作者,而是一批批残次的金融产品。

资本信奉互联网+金融+电影/电视剧的模式,只要流量偶像参演的电影,从制片到发行都充斥着“资本运作”的味道。

资本依托电影+偶像进行资本运作。

在电影制片期通过众筹、P2P、政府基金多样化融资,发行期巧用保底发行、票房证券化运作,资本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即使电影的口碑很差也无关紧要,因为金融产品已经卖了出去,份额销售一空,股价也涨了几番,钱已经到手了。

就算口碑差致使路人抵制,票房没有达到预期也没有关系。

票房低意味着亏本概率大,归于散户的利润就少,甚至没有,何乐而不为。

反正买单的是他们的粉丝,届时营销一波被人恶意黑,粉丝又会哭鸡鸟嚎地为giegie喊冤,更加卖力地为giegie做数据。

这也是那些偶像没有才艺却愣装才子的原因。

你买的理财产品会给你唱歌、跳舞、演戏吗?它只会包装的年化收益率很高,然后让你掏钱,最后导致你血本无归而已。

你血本无归了也无所谓,因为这是你为偶像做的真心实意的事,偶像会记住你的情,下次还卖你年化收益率高的产品。

内娱的这种诈骗行为需要一场声势浩大的扫黑风暴。

以金融业为代表的非电影行业在参与电影资本运营的时候,往往忽略电影产品本身,改变投资的“初衷”。

同时,过快的发展给行业带来了大量泡沫,其中复杂的资本运作方法中可能包含了违法的手段。

究竟电影产业的资本运作是否能做到合法且合理,如何做到合法且合理,仍然有待时间的检验,但目前来看,似乎不那么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