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 ————杨绛
口罩下的盛世美颜
3月1日,伴随着确诊数字8天无新增、累计出院人数破千的好新消息,浙江省首批投入疫情一线的56名医护人员,告别战斗了一个多月的隔离病房,出仓了。
这些逆行而上的白衣战士们,终于得以告别这个危险的前沿战地,被集体安排至0病例的“中国竹乡”安吉进行休养生活。
而当地人民则用最高规格的礼仪迎接了这些医护人员。
回顾一个多月前,在疫情最危机的时刻,全国的医护人员分纷纷主动请缨要求参加抗击新冠的一线战斗。
当他们一个个带着口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出现在镜头前,即使是至亲之人都无法分辨他们的真面目时,足以让人们肃然起敬。
而当他们取下口罩的那一刻,却瞬间让人泪目。
但是,长时间穿密闭性很强的隔离服,佩戴护目镜和防护口罩,很多医护人员在摘下口罩后,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压痕,更有人的脸颊上则出现了严重的过敏,看到镜子里摘下口罩的自己,有的人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轻伤不下火线,就一点皮外伤,没那么娇气!”
有的人在伤口上贴上创可贴继续冲锋,而对于一些爱美的女性医务人员来讲,现在的容颜简直无法直视,有些只能默默地擦干眼泪,转过身去重新投入战斗,看到这一张张布满勒痕的脸,真的十分让人心疼。
面对这一张张被勒的有些肿的脸,有网友说:
“这才是最高级的脸,才是中国最顶级流量的脸!”
谁说女子不如男
在这次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中,女性医务人员占的比例特别的多。
据统计,在全国支援湖北的医疗队中,有70-80%的医护人员都是女性;在护士队伍中,女性的比例则更高,几乎超过了90%。
而人们也理所当然的认为女性更适合做医务人员。
然而,回顾中国的医学历史,女性几乎没有机会从医,而早些时候的医学院甚至拒收女学生,即使她的表现非常优异。
作为一个几乎被男性所垄断的职业,仿佛就像一个坚固的堡垒,从来未有过动摇。
而打破这几千年来规矩的,就是我国妇产科的开创者林巧稚医生。
林巧稚出生于1901年的厦门。
5岁的时,就失去了母亲,因此她小小年纪就立下志愿,将来学医来拯救被病痛折磨的女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21岁的林巧稚考取了中国最好的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当时一共只招收25人,能考取的人本就是凤毛麟角,而女性更是少之又少。
而且,当时的医学院,不但学业压力超乎寻常,淘汰率也非常高,一旦无法承受压力,或者考试不合格,那么几年来的心血就功亏一篑。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林巧稚不但没有被淘汰,她的成绩更是遥遥领先,甚至拿到了协和毕业生的最高荣誉奖“文海奖”。
毕业后的林巧稚留在了协和妇产科工作。
当时的医学环境对女性来讲,是非常苛刻的,即使顺利毕业,即使成绩出类拔萃,但是,在真正成为医生之前,更有一个几乎令女性医务工作者无法接受的条件,这也是协和医院建立之初的一个规定,也就是不能结婚生子,只能一生奉献与医学事业,这就是女性从医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当时的聘书内容是这样的:
“兹聘请林巧稚女士,任协和医院妇产科助理住院医师……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然而,林巧稚毫不犹豫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从为病人鞠躬憔悴。
同时,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她不仅医术高明,很多常见的妇科肿瘤的病死率得到降低,完成了50万字的著作《妇科肿瘤学》,同时,她教学严谨,为中国医学界培养出了很多医学专家。
而在病人眼里,她就是和蔼如家人的“万婴之母”。
虽然她自己没有孩子,但是她接生了近5万多名婴儿,有普通人的孩子也有像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样名人的孩子。
今天的工作岗位上,女性占据了近一半的工作岗位已经司空见惯,但对于当时来讲,林巧稚用自己的切身行动告诉所有人,女性在医疗岗位上同样可以和男性一样,做出优异的成绩。
女性可以做得更好
很多认为,虽然女性在社会地位和职场上越来越受重视,很多重要的岗位上,女性做的甚至超过同阶段的男性。
但是,更多的女性认为,这些只是偶然现象,并不是常态,女性天生就比男性要弱。
做得好是运气,做的不好才是常态,真的是这样吗?
美国社会学家阿利·霍奇柴尔德曾做过调查:在25到34岁的男性中,30%的人拥有本科以上的学历。
而女性的比例,则有38%。同样的,女性相比与男性,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也更高。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的女性来讲,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1.不需要完美,但要勇敢
IBM首席执行官罗睿兰在接受《哈佛商业评论》采访时,说到当初,自己的老板想要破格提拔她。
但是,面对这个难得的机会,她却退缩了,于是说自己还没准备好,让老板再给自己几年的时间,这样自己更自信点,也更能接受这个职位。
事后,罗睿兰把事情经过告诉了丈夫。
丈夫问:“如果你是男人,还会这样回答吗?”
罗睿兰回答说:“不会,如果我是男人的话就不会这么想。”
此时,罗睿兰恍然大悟,说:“原来那些最困难的障碍都是我自己强加给自己的。”
于是,她第二天重新找到老板,愿意挑战这份工作。
所以,当我们面对新的挑战时,不要躲避,也不要追求更完美的自己,而是学会勇敢地面对挑战带来的“不舒适感”,否则无法成长。
对于很多人来讲,当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就会发现,自己成长速度最快的时刻,不是进修的时候,也不是被提拔的时候,而是勇敢迎接挑战的时候。
2.突破边缘感
前几年,美国媒体选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程序员排名”。
在很多人印象中,程序员这个工作似乎是男性的专职,然而,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是,榜单上的第一名,居然是女性,玛格丽特·汉密尔顿。
一个似乎名不见经传的女性,为啥能够登上榜首的位置呢?
故事要回溯到,美国当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玛格丽特当初加入阿波罗计划的时候,并没有在核心工作环节,而是被安排到了一个最不起眼的岗位上。
这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是,制定登陆计划任务失败后的备用方案,也就是PLANB的应急计划。
对于筹备精密的阿波罗计划来讲,只有执行,根本不存在PLANB计划,这个岗位可以说形同虚设。
而对于玛格丽特来讲,这就是一个闲得不能再闲的工作,她甚至可以随便敲几个代码就能交差。
但是,她却偏偏不这么干,反复一遍遍地用程序模拟飞行状态,仔细排查飞行中可能出现的漏洞。
最后,她还真的发现了一个漏洞,而且还不小。
也就是,如果在飞行过程,有人不小心触碰了飞船中的某个特殊按钮,激发了这个漏洞,导致飞船和地面的所有系统崩溃,而所有的数据则会被全部清空,结果就是一场船毁人亡的悲惨事故。
但是,人们非常乐观,他们普遍认为,这种事情发生只不过是一个极小的概率,更何况这种低级错误是不可能犯的,要知道,能够作为阿波罗计划的宇航员,各个都是顶呱呱的精英啊。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阿波罗8号环绕月球飞行的时候,一名宇航员鬼使神差,还真的去按下了这个按钮。
就在大家大脑一片空白,不知所措的时候,玛格丽特带着手下的程序员经过9个小时的奋战,恢复了所有的数据,这才有后来平安归来的阿波罗8号。
俗话说,人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然而,阿波罗11号偏偏又因为数据错误,出现了危险,而又是玛格丽特让危机化险为夷。
也正是因为玛格丽特的在阿波罗计划中的特殊贡献,2016年11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给玛格丽特颁发了代表美国最高荣誉的自由奖章,而一同上台领奖的,有比尔·盖茨、乔丹等这样的大碗人物。
对于女性来讲,到中年后,或者有了家庭之后,很多人的工作开始边缘化,甚至有的人认为自己混混就好了,想要提升那是年轻人干的事情,自己只要能够安稳退休就万事大吉了。
这么想就错了,我们怎么可以自动把自己边缘化,而是应该通过不懈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价值,也只有这样,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才有可能抓住机会,实现自我的突破。
3.反向利用偏见
职场上,很多人对女性有偏见,尤其是对一些工作突出的女性。面对成见,大多数女性采取的是默许或者视而不见。
然而,就是有人利用了别人的偏见成就了自己。
她就是2004年世界扑克大赛的冠军安妮。
她明白,在这种大赛上,因为对女性的偏见而比较吃亏。
然而,她偏偏反向思维,判断对方的偏见并对症下药。
她把偏见分成了三类,比如说,女性只是用来吸引眼球的花瓶而已,女性懦弱和缺乏想象力,甚至根本就看不起女性。
对于这些偏见,安妮分别使用了针对性的手段,比如,适当地给予一些暗示,让对手轻敌;自己表现得非常懦弱和无能,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或者,利用对方的求胜心切,耐心等待露出破绽。
在职场上,偏见是女性无法躲避的现实。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默许或者视而不见,它反而会想噩梦一样缠绕在周围,影响到我们的判断和情绪,那么,与其被偏见所困扰,不如主动出击,让偏见为我所用。
就如查理芒格说的:
“要想得到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起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