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世事无常,大肠包小肠”是最近流行的一段网络用语,是指人生变幻难测,世事难料。但是这句话在小儿外科医生听来不单单是调侃那么简单,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而且具有免疫作用。在婴幼儿中,2岁以下孩子肠套叠多见,2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逐渐减少,5岁以后很少发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周前,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普外二科刘冰洋医生就收治两名肠套叠的小患儿,一名2岁小男孩童童因在家玩时突然出现阵发性腹痛,肚子疼伴呕吐,症状不缓解,经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肠套叠,急诊入院治疗。入院后,刘冰洋医生给予阿托品松解肠道平滑肌后行放射线下充气复位,成功复位套叠肠管。另一名小患儿就没有这么幸运,10个月的男性萌萌患儿因间断性哭闹伴呕吐30小时来院就诊。因为患儿年龄小,无法语言表诉清楚,加之家长未给与重视就医时间比较晚。该患儿以肠套叠急诊收治入院后,行肠充气复位失败,立即完善术前准备,急诊手术治疗。张浩然主任与刘冰洋医生在术中探查,患儿为回盲性肠套叠,在直视下手法复位,复位后见套叠肠管血运尚可,套叠未造成肠管坏死。术后给与暂禁食水,抗炎补液营养支持对症治疗。虽然该患儿最终成功治愈出院,但肠套叠带给孩子的创伤是我们所用人不想看到的。

普外二科张浩然主任介绍,肚子疼是小儿外科医生听的最多的症状,肠套叠是外科医生必然考虑的疾病之一。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临近肠腔内引起的肠道梗阻。简单来说,就是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管中,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阻碍。90%是不明原因发病,另外10%则是由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急性肠套叠,如梅克尔憩室、息肉、肠系膜囊肿、肿瘤等。

儿童肠套叠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病因,发病因素与饮食改变、回盲部肠管特殊的解剖因素、肠道病毒感染、促胃液素增高、肠炎等因素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肠套叠的患儿会出现的典型症状,一是阵发性腹痛或无法安抚的反复哭闹,一般规律性发作。二是果酱样血便,这往往是家长首先而且最容易发现的症状。三是在腹部摸到腊肠样包块,这点家长很难自己摸到。此外,有的宝宝还会出现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呕吐等症状。如果出现高热、嗜睡、反应差、腹胀,往往提示为时已晚,出现了肠坏死。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尽早前往医院就诊。

肠套叠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是:发病在48小时以内,最佳时间是24小时以内;一般状态良好,无明显腹胀,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如果病程超过48小时;腹胀严重,腹部透视见多个巨大液平面;有腹膜刺激征或疑有器质性病变者应准备手术治疗。

简单来说早期患儿可通过灌肠复位治疗,它的原理是利用空气、钡剂或盐水产生的压力持续加压,使套叠的肠管缓慢退出复位,最后解除肠梗阻。如复位术失败或患儿出现肠坏死征象则需要手术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肠套叠有复发的可能性,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复发的几率会相应的降低 ,但各位家长仍需保持对该疾病的重视。(裴振萍 魏然 刘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