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雅安日报

有料·有用·有温度微宝兴(微信号aibaoxingxian)编辑制作

“全国文明村镇”是我国目前综合评价一个村镇五个文明建设水平的最高荣誉,是一个村镇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具竞争力的金字招牌。2017年,宝兴县硗碛藏族乡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殊荣。

2022年,再次走进硗碛藏族乡,看看5年后这里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

硗碛藏族乡一隅

畅新风

让幸福美丽乡村更有内涵

2021年,以肉牛、牦牛、藏香猪为主的养殖业,实现农民受益约1580万元,成功入选“2021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依托丰富的生态和红色文化资源,乡村旅游产业全年收入2100万元;获评雅安市首批乡村文化振兴样板镇……走进硗碛藏族乡,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风景如画的美丽新村,处处显露出这里幸福生活的底色。

物质生活水平大提升后,当地党员干部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引领下践行的文明新风蔚然成风。

5月27日,国道351线硗碛藏族乡段,十多名村民组成的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分工合作,或清理道路旁垃圾,或在入户宣传中协助清扫院落卫生。“环境保持好了,不仅自己住着舒服,来的游客也舒畅,可谓两全其美。”一位村民说。

据统计,仅去年,该乡就通过党员带头示范和全民参与方式,累计清理垃圾10余吨、建筑垃圾50余处、乱堆乱放400余处,清理占道经营10余户,维护更新路灯130多座,实现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卫生水平进一步提升。

这只是硗碛藏族乡持续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结合嘉绒藏族民俗文化、传统节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文化广场活动;组织各村村民每月推荐好人线索,接续开展“身边好人”评选活动,以榜样力量带动更多村民将文明二字牢记心中,并实践于行动;在各村成立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结合疫情防控,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积极开展年度“五星文明户”评选,助力构建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友善、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人际关系;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动“厕所革命”,仅去年就完成农户改厕351户。

此外,该乡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也不遗余力。设立宝兴县嘉绒藏族文化传承保护发展专项基金,将保护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按地方经济增长比例逐年增加;对嘉绒藏族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建立系统全面的档案和数据库;完善以非遗传承人为主的嘉绒藏族文化传承人培养机制,长期开展传习活动等,有力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

为民生

以解民忧反哺精神文明建设

2019年机构改革后,硗碛藏族乡设立便民服务中心,群众享受到“家门口”服务的便利,但语言沟通的障碍也逐渐显现。

“主要体现在年龄超过60岁的藏族村民身上。”硗碛藏族乡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李鑫说,乡里常住村民有3700余人,老年群体占比超过30%。“这些村民更习惯说藏语,而便民服务中心的4名工作人员全为汉族,对藏语一知半解。”

也因为如此,便民服务中心成立初期,甚至出现了部分藏族老人因语言沟通不畅,不愿意到服务中心办事的情况。

如何破解这一“末梢堵塞”?充分发挥本地民族干部资源优势,硗碛藏族乡于2020年初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藏汉双语”综合服务窗口,明确7名藏族干部轮流坐班,实现“一窗受理,一站服务”,让不懂汉语的藏族群众能直接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

“我想办理医保方面的事。”5月26日,便民服务中心“藏汉双语”综合服务窗口来了一名年过七旬的藏族老阿妈。通过简单沟通后,工作人员森卡乓引导老人前往对应服务窗口,并全程提供藏汉双语翻译服务。

十多分钟后,顺利办完事的藏族老阿妈竖起大拇指点赞。

不仅如此,对行动不便的藏族村民,硗碛藏族乡还主动上门提供“双语”代帮代办服务。“现在上门帮我阿爸代缴医保的干部都能说藏语了。”长期在外务工的藏族小伙生卡尔乓说,家里老人的基本卫生服务因此得到保障,他也免去了后顾之忧。

结合文明村镇建设,为群众“办好事”的实例在硗碛藏族乡还有不少。

2020年8月的暴雨洪水灾害中,夹金山村夹金组、柳落组的3座钢架桥梁损坏严重,200余名村民的安全出行因此受到威胁。硗碛藏族乡迅速启动桥梁维修加固项目。

很快,3米宽的河面在疏通后变成了6米,受损桥基、桥墩也全部拆除重修……“现在无论汛期还是平时,过桥再也不担心安全问题了!”开着货运轻卡驶过其中一座维修加固后的钢架桥,村民罗建康笑着说。

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果为例,截至去年底,该乡累计为群众解决了43件“急难愁盼”问题,在能作为、善作为中,有力促进了和谐文明乡风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