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个爱画画的娃,就是各种随笔、涂鸦不断,刚刚过去的周末,小叶子画完这一幅,立马给我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哇,宝贝!画得很棒啊,有鸟窝,还有蛋,鸟这叼的是什么啊?蚯蚓吗?”

“是蚯蚓!妈妈你看,这里还有个裂了的蛋,可爱吧?”

给我欣赏完,小叶子开开心心转身,奔着餐桌前正在刷手机的爸爸去了,画递到眼前,老公抬头随口一夸,“嗯,好看。”结果孩子不乐意了——

“你夸的一点都不好!你都没有认真看!哼!!”

老公一脸懵,那意思是他有那么差劲吗,对哦,我也没有说很多嘛,于是我就问小叶子,为啥你觉得爸爸夸得不好啊?

“他都没有什么表情!也不像妈妈是有语气的,妈妈会说‘哇!呀!’妈妈才是真的认真看了!”

哈哈哈哈,我笑死了……

这已经不是娃第一次正反对比,夸我、吐槽她爸了。

老公是个顾家、爱孩子的爸爸,平时也会陪娃,但可能也是上班比较累,回应孩子的时候,有时会差了点“孩子视角”和“情绪同频”,反而让孩子觉得“没连接上”,要继续和他拉锯。

比如想赶紧休息时,他会流露不耐烦

“不唠了,快!点!睡!”

孩子不听话时、他想快速搞定时会显得“严厉”:

“不行,咱们说好的,到时间必须关了……还不关?1、2、3……!”

还有沉浸在手机世界时不愿意被打扰的“敷衍”:

“嗯……嗯……好的……马上……等一下……”

其实我自己也做不到时时刻刻对孩子保持耐心,只是老公的初心明明是给到孩子好的陪伴和反馈,他自己并不知道,他以为的“给”,和孩子感受到的,可能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就像看到那幅画,回应“嗯,画得很好”,有啥问题吗?如果不是孩子不乐意,他都不觉得有啥问题。

关键还是要“换位思考”:来当当孩子、来亲身体会一下那是什么感觉,才更有触动啊。

很多线下课,就是因为创造了“体验”,才有真实改变的发生,而不仅仅停留在“知道”。

我又想起了几个经典的活动,邀请老公和我一起做,你也来试试呀,不单能理解孩子,让爱的传达不拐弯,它对伴侣之间相互理解看见、进入良性的沟通循环,也特别好。

1)背对背说话

我拉了两个椅子,背对背放着,中间留出20厘米的空隙,然后和老公一人坐在一边,开始“聊天”。

聊是聊了,可他觉得很别扭,“这是在干啥?咱能面对面说吗?看不着你听你在那说,很奇怪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哈哈,别着急,再感受一会儿。

其实就是在模拟“我们和孩子对话的场景”,想想,是不是经常孩子找我们的时候,我们可能在刷手机、或是忙着手边事?

我想起自己着急对着电脑码字、线上开会时,孩子叫我,很多次我都下意识地“嗯啊、嗯啊”,有时连眼神接触都没,“你先自己看会儿书,妈妈一会儿就来。”

对孩子来说,这种不被“正面回应”的感受,就像两个人背对背坐在椅子上聊天,她会觉得很不舒服、不被重视。

爸爸这样的画面可能更多,日常其他家庭成员之间也有,比如我们明明注意力都在不同的地方,嘴上却在谈着一些重要的事情,这种沟通,是没有连接、也没有质量的……

老公一听,立马有了感触,“对啊,这样是挺不好……”

2)“居高临下”

接下来我邀请老公坐在地上,我呢,站在他的正前方,后来觉得自己还是不够高,就干脆站在沙发上,面对着他,然后我们开始说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有啥感觉?”我问老公。

“我想笑。”

“别打岔。如果我一直这么和你说话,你什么感觉?”

“脖子疼……还有……不爽呗,干嘛居高临下的?”

“对呀,孩子看我们,也是这样的。”

仔细想想,孩子1米多的身高,和大人说话,都有半米以上的落差、甚至更多。

他们需要仰望着头,咱们需要低着头,无论是抬头还是低头,时间长了,颈部和肩膀都会开始疼痛,随着疲劳的加剧,咱们简直连好好看对方,都困难了!

不信大家试试,其实只要1分钟,就能感受到身体的那种酸痛和拒绝

这也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对“父母”的印象、出现扭曲的原因,因为孩子看到的,往往是大下巴、鼻孔,比例奇怪的“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也是为什么,在无数的育儿书、课堂上,我们都在强调,“蹲下来,蹲下来,蹲下来。”

在平等的视角下,我们更容易去“看见”孩子、给出我们的爱,而孩子,也更容易感觉到平等、尊重、被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拉拖练习

我接着又让老公在同样的位置(坐在地上),把胳膊、手举高,我站着,把胳膊放下,做一个拉拽他的动作。

我和老公身高差14公分,平时拉手,他的手肯定是垂下来的,哪试过这么举高啊?没一会儿,他觉得被拽着有点累,而且没有自己的节奏,是被我拉着。

可是这一幕,像不像我们拉着孩子的样子呢

尤其是在外面拉着孩子的手过马路、回家,我们总是步伐比较大、垂下手、速度又快的那个,孩子呢,在后面,一只手高举着,时不时跟不上,感觉“很拖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赶上大人心情不大好,“磨蹭”就更是“不良的行为”了。

设身处地,如果我们是个孩子,是否希望少些催促、多些体谅呢?

穿鞋慢、穿衣服慢,也都同理,孩子有孩子的困难,并不是生下来,就啥都会、或者自理能力超级强

4)超级模仿秀

这是我邀请老公做的最后一个练习:

我们面对面看着对方,然后我和他讲了一句话,请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完整重复我的话,同时还要模仿我的声音、语气、音调变化、面部表情、肢体的状态和动作……

看着简单吗?

我老公要崩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说的是,“明天下午和孩子做一下编程、ipad里面有app,孩子知道在哪,再和她复习一下高频词,最近几课都读一遍……”

纳尼?

他说了几遍,不是漏了这个信息,就是漏了那个,更不要说还模拟我的表情、动作了,早忘了……

这个练习,不是要我们“变态”般地,去记住对方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细节。而是我们都发现:其实日常孩子和我们、我们和孩子、我们之间,都在说着大量的信息

我们面对面专注看着彼此、有眼神交流尚且都能漏掉、忘记,那如果,连基本的集中注意力和观察都没有呢?

必然很多重要信息,会被过滤掉、接收得不准确甚至被曲解。

所以我们会发现,为啥一个孩子突然发脾气了?其实不是没有理由的,她前面已经哼唧、噘嘴半天了,正常的表达你总看不见,到最后不就暴风雨了吗?

几个练习做下来,孩子爸感触很深,原来我们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别人,都是容易带着“偏见”和“滤镜”的

孩子突如其来的情绪、不良或是反常行为,都只是个信号,尤其当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的语言系统还不够发达,就更没有办法去表达内在的想法了……

所以不用等到孩子长大了、听见“哼,你都没有认真看!”才去纳闷,“沟通的管道”,本来就可以畅通:

很简单:

  • 投入我们的精力。在我们做不到的时候,告知孩子,什么时候可以,而不是一直敷衍。
  • 观察并注意自己的非语言信号,语气、表情、动作,有一致地在认真听孩子表达吗?我们的回应,有传递平等和爱吗?
  • 不确定孩子的真实想法,可以尝试友好地去问,“你的意思是……吗?”多问几遍都没关系,确定我们真的懂、真的给出孩子想要的,而不是我们以为孩子需要的。

老公依然不太自然,做不到本能地就去用这种“新方式”回应孩子,不过觉察就是改变的开始

当一个人能被正常的“听见”,能够感受到心与心的连接,她也没必要发脾气、或是使出十八般武艺了。

和你的家人朋友,也一起做做这些练习吧,不单会更理解孩子,对朋友、夫妻、家人之间的沟通,也大大有好处:)

——END——

作者:吉吉。微信公众号「慢成长」联合创始人,二宝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愿与娃一起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