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阳女医生遭网暴自杀案,到寻亲男孩刘学州事件,再到上海女子打赏骑手200元被网暴坠楼……这两年涉及网暴的悲剧不断发生。如何治理网暴顽疾?怎样构建反网暴屏障机制?
5月31日,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举办第8期南都数字经济治理论坛,主题聚焦“网络暴力的预防和治理”。会上,南都发布4万余字的《网络暴力典型案例与防治机制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典型案例、法律规制、受害者访谈、心理疏导、平台治理、司法判例等角度,深入探讨网暴问题。
报告指出,网暴是成因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个人表达、网络传播、平台治理、法律规制等多层面。这也意味着治理网暴是个社会性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参与。
案例盘点
涉未成年人、“饭圈”文化
按照舆论关注度、案件类型和典型意义,报告选取了这两年多以来较为突出的10起网络暴力案例,并进行分类梳理。
报告指出,当随时随地在网上分享生活成为一种习惯,线下矛盾冲突扩散到线上的场景也越来越普遍。这意味着,普通人遭遇“社会性死亡”和网暴的概率变高。比如德阳女医生被网暴自杀案、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等,都是这类由线下纠纷发酵上网的典型案例。
此外报告发现,过去有争议的负面事件更容易引发网暴,但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复杂的互联网生态下,一些正面的暖新闻也可能被过度揣测进而引发网络攻击。比如女子给外卖员充200元话费被网暴自杀案、大学生给校友买巧克力被网暴案、反诈老陈辞去公职仍受网暴困扰案。
在今天,热点事件当事人遭遇网暴,似乎成了一种“标配”。当新闻事件出现“反转”、当事人所谓“人设崩塌”或不符合“完美受害者”形象时,一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网民可能前后判若两人,而相关方的“高调”动作也经常被指蹭热度。这类涉社会热点事件类的网暴案件,包括网络侮辱诽谤江歌及其母亲案、东航遇难者家属网上悼念被骂案。
报告还指出,未成年人正在成为网暴的受害者。当他们意外闯入网络舆论中心,面对汹涌袭来的恶意评论,谁来为未成年人抵挡网暴洪流应当引起重视。
今年1月,15岁寻亲男孩刘学州在三亚服药自杀。在遗书中,他自述了出生被父母贩卖、四岁养父母意外去世、上学遭校园霸凌,寻亲成功后因住房问题被生母拉黑等经历。
报告还盘点发现,近年来,涉“饭圈”文化类的网暴案件呈现高发趋势。这些多数是明星本人起诉网友侵犯名誉权案;也有粉丝因被其他粉丝网暴而提告的;还有流量明星的粉丝因拉踩引战,导致官方粉丝群、明星本人工作室被微博禁言的案例。有判例显示,“明星与粉丝互告侵权,最后被法院双方均有过错,互相道歉”,如备受关注的热依扎与“硬核豌豆”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
值得一提的是,“饭圈”控评、粉丝互撕等乱象,正在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去年,中央网信办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饭圈”乱象治理专项行动。
深度调研
受害人常常面临“法难责众”困境
今年4月24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随后多地网信办发布通知,将重点打击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人肉搜索”、辱骂攻击、传播谣言等行为。
为进一步了解平台反网暴机制,报告实测了新浪微博、B站、豆瓣、知乎、小红书等互动性较强的8款App。结果发现,遭遇网暴的用户在这些平台上想打开“一键防护”或关闭私信、评论等功能,一般需要4到6步。
此外,多数平台可成功拦截一些“明文式辱骂”私信内容,且均能在24小时内对用户投诉予以回应,但对“内涵式辱骂”(带有隐晦的辱骂性词汇)则无法及时有效地过滤。当用户想起诉施暴者时,也经常面临平台以用户隐私保护为由提出严格审核要求。
在法律层面,网暴不是法律概念,本质上是一种侵权行为。目前,国内规制网暴行为的规定散见于多部法律中。民法上,通常涉及“名誉权纠纷”“隐私权纠纷”“网络侵权责任纠纷”,而刑事犯罪一般有诽谤罪、侮辱罪,寻衅滋事罪等,《治安管理处罚法》《网络安全法》也有相关规定。
报告梳理了30份判决书发现,网暴案件通常由一个人或一小部分人发起,最终引发大量网民对受害者的抨击、谩骂。由于网络暴力相关案件参与人数较多,受害人常常面临“法难责众”的困境。
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主办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的检察官——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孔凡宇表示,网暴案件中的信息传播范围比较广,证人分布在大江南北,甚至国外,寻找证人、固定证据就会比较难。
即便几经周折确定被告身份、固定好侵权证据,一路走到司法程序,结果也可能得不偿失。报告发现,在24起原告胜诉的案件中,只有不到六成(14起)案件的原告获得经济损失、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形式的赔偿,其中赔偿金额上万的仅四起。
报告建议
治理网暴需多方协同
基于案例研究和大量采访,报告发现治理网暴是个社会性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参与,并尝试提出从个人、平台、监管、司法等方面提出建议。
对个人而言,报告认为当网络成为重要的生活空间,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网暴。即便外部已经开始拉起反网暴的防线,但网络“喷子”无处不在,普通人难免被中伤。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关注自己的内心,积极走出被网暴的阴影。
报告建议,当不幸遭遇网暴后,可暂时脱离网络一段时间,避免让自己陷入被网暴的负面情绪循环中。建议做一些让自己放松心情的事情,比如对亲近和信任的家人朋友诉说,听听音乐、出去旅行等,还可以对自己的情绪反应状况进行评估——若结果显示情绪趋于强烈,并且已经严重影响生活、工作时,建议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在很多案件中,当一方被网暴后,另一方带头的施暴者通常也会被攻击,由此演变成“以暴制暴”的局面。这种反制方式显然无济于事,只会带来更多伤害。报告呼吁用户保持同理心,在网上理性发言,拒绝网络暴力。
平台作为防治网暴的关键防线,报告建议推广落实“一键防护”、陌生人私信限制等功能,以实现对网暴受害者的实时保护;不断更新扩充和改善内容监测和过滤模型,增派投诉处置客服乃至成立专门团队,将网暴止步于萌芽状态、防止扩散。尤其关注发生在未成年人、抑郁症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网暴事件,必要时联动线下机构予以介入。
在监管方面,“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中也要求平台建立健全识别预警机制、及时过滤网暴内容等。
在专项行动之外,报告建议有关部门对网络暴力、“人肉搜索”、“饭圈”文化、网络营销等互联网内容生态问题,保持高度关注,加强适时引导。同时畅通线索反馈渠道,优化受理处置流程,积极回应有关网暴的举报,及时敦促平台履行治理义务和承担治理责任。
而到法律兜底环节,报告认为检察机关可以依法介入,将严重的网络暴力行为纳入公诉范围,解决公民个人诉讼成本高、取证维权难题。人民法院可以定期发布一些严惩网暴行为的典型案例,通过提高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让施暴者意识到网暴他人将面临高额违法成本,以此发挥裁判的引导作用,震慑网暴行为。
网络暴力十大典型案例
线下纠纷发酵上网类:德阳女医生被网暴自杀案、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
揣测他人不怀好意类:女子给外卖员充200元话费被网暴自杀案、大学生给校友买巧克力被网暴案、反诈老陈辞去公职仍受网暴困扰案
涉社会热点事件类:网络侮辱诽谤江歌及其母亲案、东航遇难者家属网上悼念被骂案
涉未成年人类:15岁寻亲男孩刘学州事件
涉新冠疫情类:成都女子确诊新冠被骂“转场皇后”案
涉“饭圈”文化类:热依扎与“硬核豌豆”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
A13-15版
出品: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
采写:南都记者 李玲 黄慧诗 黄莉玲 孙朝 樊文扬 胡耕硕 见习记者 杨博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