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谈到【儿童口吃的原因分析】,以及评估重点。今天我们聊聊儿童口吃的矫正方法和特点。哪些口吃容易发展成为顽固性口吃,成人口吃为啥难矫正等等。

口吃成为顽疾的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随着口吃者年龄的增长,口吃会发生两个变化:第一,与儿童时期常在功能词上犯错不同,成人口吃问题更多地出现在实义词上。第二,口吃特征从整词到部分单词的变化。

名词解释:功能词指没有单独完整意义词汇,比如代词、冠词、介词、助动词等。实义词指独立担当有完整意义的词汇,如名词,动词等。

实义词的初始发音可能会延长(例如,“我~~~~要说的是”),重复(例如,“你,你,你想说什么”),或者在实义词的开头出现停顿(例如,“电/视机”,其中“/”表示单词中断)。当没有功能词重复的情况下,内容词的流畅性就会下降。

当存在功能词重复时,这可以防止实义词出现问题。将功能词不流利减少而实义词不流利增加的模式称为交换关系。“交换”体现出功能词的不流畅可以防止实义词的不流畅,两者是相互关联的。

什么时候,成人口吃难以逆转

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人从功能词转换到实义词重复拖延,使得口吃发生过程和结果难以逆转,这就是为什么成人口吃者难以矫正的原因。矫正师应该检测儿童口吃不流畅模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交换”的。而不是让孩子立即接受治疗。在口吃内容模式中,我们要警惕不同词汇模式的改变,是否出现真正口吃难题,以防增大矫正难度。

成人口吃的另2个难题,“拖延和超前”

口吃的另一个难题是“拖延”。其主要特点是重复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单词,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说话人在内容词“中断、分裂”之前,执行说话的速度太快,语言监控和反馈还没有及时准备好。

口吃者可以通过增加执行初始功能词的时间,以获得更多时间来完成内容词的计划,简单讲就是慢一点,给自己思考整理语言表达的空间。可见,拖延是减慢执行速度的一种必要方式,但语言神经系统已经成为习惯,说改哪有那么容易。

成人口吃——拖延频率计算:整词重复、短语重复、插加;拖延比率=拖延次数/口吃事件总次数×100
成人口吃——词汇执行超前计算:部分词重复、延长、中断;超前比率=超前次数/口吃事件总次数×100得出口吃症状类型的频次和比率。

与儿童口吃多见的“拖延”不同,“超前”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青少年或成人身上。所以不同年龄的口吃矫正,在训练细节上,应该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降低成年人表达词汇的执行速度,在一些内容词计划方面,需要及时准备好再开口。

儿童口吃发展为成人口吃,有啥特点?

国外研究观点认为,9岁是口吃症状类型转变的关键期,这是从儿童口吃转向成年人口吃的关键点。

1、对拖延口吃者来说,表现出整词、短语的重复以及在说话过程中出现停顿插加等现象。2、对超前口吃者来说,表现出部分词重复、音素延长以及词的内部发生中断等现象。

与拖延相比,超前更具有持续性口吃的特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对不同口吃症状类型的区分,重视从拖延到超前口吃症状类型的转变,这种转变很可能意味着,孩子将来长大了,是一个真正的口吃。

进入学龄期的小学生,口吃会产生哪些影响

对于口儿童来说,除了家庭,另外一个重要的语言环境,决不能忽视,那就是学校集体环境。

有些孩子在家里口吃能够得到很大的缓解,但是进入学校后,口吃带来的焦虑状态明显上升,更容易表现得焦虑不安。集体环境下社交不可避免,语言使用频次大大增加,原本就薄弱、敏感的自尊心,会因为过多外界干扰,容易受到伤害,出现逃避、害怕说话的行为。而一些校园霸凌、歧视更会加重这些行为。

因此家长、老师要及时沟通,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互相配合,营造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鼓励孩子在校园里敢说话、敢表达,敢于直面口吃顽疾带来的负面影响。老师也要从心理疏导、心理建设上给予关注,化解矛盾,帮助孩子消除心理阴影。

最后的忠告

虽然口吃的自发恢复率高,但仍有部分口吃儿童无法随年龄的增长而自发恢复,所以父母、老师或治疗师及时有效的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陈春勇.(2007).口吃的理论模型与最新研究进展.中国特殊教育,(009),60-64.
陈天权.(1991).从汉、英句法结构比较中看汉语句法结构的特点.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2),71-77.
Ha-kyung韩国,黄昭鸣,曹艳静,刘巧云.(2013).口吃的定义与评估.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000(005),387-390.
黄海茵,黄铎香.(1996).口吃的国内外治疗与研究回顾.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04(004),246-248.
刘旭刚,徐杏元,林岚,彭聃龄.(2005).口吃的诊断与矫治.中国特殊教育,(005),41-46.
肖二平,张积家.(2007).以家庭为中心的口吃心理治疗.中国特殊教育,(11),71-75.
王建华.(2008).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张迪,陈容,陈勇,李静.(2000).沈阳市学龄儿童口吃流行病学调查.中国校医,(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