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楚灭越后,原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大批古越族人进入七闽地。带来了吴越文化,并不断形成了以越族为主体的族群:闽族和南越族。秦统一中国后,天下分三十六郡,福建为闽中郡,同时把闽越王无诸降为君长。由于无诸“身帅闽中兵”伐秦,为刘邦建立王朝有功,被汉高祖复封为闽越王。统治闽中。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又把沿汀江流域的汀州和广东的潮州以及江西的赣州的一部分建立南海国。封南海武侯织为南海王。

南海国,范围小,存在时间短,史料记载甚少,成了历史的一处迷案。2013年,龙岩市对汀江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发现96处汉代以前古文化遗存,其中有西汉末期的五铢铜钱。在长汀策武对门山遗址发掘出大量掏片,石器和建房用的木头等文化遗物。经碳C14测定为战国至西汉时期的,专家认为这里可能是南海国的一处军事要塞。1982年在武平十方集贤村发现一把古青铜剑经鉴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配剑。2008年又在武平县万安刘屋后背山发现汉代宫廷器物。而在武平东留封侯村见南北四个城门的遗址。这些遗址都指向“南海国”的存在。

《汉书。严助传》载,“前时,南海王反,陛下先臣(指淮南王刘长)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说明,南海王因反叛,受汉军攻击而降,把他们迁徙到上淦(今江西省樟树市一带)。降者到上淦后“南海民处庐江界中者反,淮南史卒击之。”《汉书》载,“复遥夺陀一郡,织未得王也”。这里所说,造反是因没有实授封地南海郡。南海王造反反失败,这里的民众受南海王织的牵连,赶到远离家乡的“上淦”(江西清江今为樟树市)。民众身受背井离乡痛苦和艰辛,被当地欺凌挤压心酸和苦难,因此,南海王再次举旗造反,淮南王又把他击败。此后,一些民众又回到原住地,而汀江流入广东的韩江下游潮州一带的民众返回后则结船出海,大多数消失在大海中,南海王也不知所踪。南海国彻底消失在历史中。

南海国存在的时间仅二十年左右。但是,南海国让汀江流域的人民有了自已的家园,它开启了闽西历史的新纪元,打通了闽西与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形成了以长汀同睦坑为枢扭的汀州连接赣南、梅州、潮州的南北大通道,为闽西艰难前行开劈了一条大道。(钟能均)

(发表于2022年5月31日《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