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荀超 闫雯雯

没有学士服、毕业照,没有毕业典礼,没来得及见一面就各奔东西的大学毕业生们,甚至来不及带走那个ta……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刷新历史纪录。而2022年毕业的本科应届生,恰好是第一批00后。

曾经,读大学的孩子们最渴望的是可以随时回家吃妈妈做的饭,但他们,最终变成了宅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的孩子。

考研或就业,他们走出象牙塔的第一课,也因疫情变得不同。连日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几位大四毕业生。他们经历了校园封闭,周末、寒假的外出旅游、聚餐聚会,人头攒动的音乐节、演唱会……那些曾经稀松平常的课余生活,变得格外奢侈,还来不及回味,他们已经投入线上答辩、实习的忙碌节奏中。

线上答辩成常态

有人模拟十遍也有人照稿子念

5月30日,北京。在上午例行的疫情通报会,相关部门公布29日0-24时,单日新增感染人数为11例,无社会面新增病例,社会面连续两天清零,相比28日的19例持续下降。

鉴于疫情形势向好,北京也根据实际情况,开始在8个区分区实施解封。在老家唐山的源源,似乎看到了早点回学校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源源的手机里,收藏着学校景色。

她是北京一所211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源源刚刚完成线上答辩。她学的是经济专业,整个年级有100多人,线上答辩时大家分成不同的小组,一组10人,每人答辩时长5分钟。虽然是线上,但源源感觉和线下区别不大,“大家都把摄像头打开。”

为了这短短的5分钟,源源一直在认真准备,还提前和同学测试了设备,并模拟答辩。“自己做完PPT课件之后,把演讲稿写出来,再把稿子背下来,模拟了近十遍。”但也不是每个同学都和她一样,源源在答辩的过程中,能感觉同组同学中有人直接照着稿子念。“偶尔看一下大纲,老师也没说啥,但肯定不如线下那么正式。”

在源源顺利完成答辩的同时,住在深圳隔离点的小尤,不眠不休花了24小时,终于把论文结了个尾,6月11日他要进行线上答辩。

小尤就读于东北一所名校的计算机专业,大二时已经开始自主创业,目前正在跟一个学长团队进行科技创业。因为从黑龙江去天津出差,然后又从天津到深圳。正准备离开之际,天津发生疫情,他就这样被要求留在深圳隔离。

他,或将成为整个学院唯一一个参加线上答辩的毕业生。

线上实习要求严

有时晚上10点还接到任务

在绝大多数高校的培养方案里,都明确规定,社会或专业实习是毕业条件之一。虽然受疫情影响,许多公司都暂停了线下实习,但也催生了线上实习这种新的培养模式。

据源源了解,目前班里在外实习的同学,有40%的人是在线上实习。

源源所学的经济专业,就业方向一般为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目前已经保研成功的源源,正在一家证券公司线上实习,主要工作是“写深度研究报告,给投资者出具投资意见。而且公司正式员工也都居家办公了。”线上实习同样会有实习证明,走正式的人事,还会给实习生开一些数据库的权限。

尽管不用外出,但线上实习并不轻松,源源觉得工作强度挺大的。“有时已经晚上10点多了,我都要洗漱睡觉了,指导老师还会让我做一些事情,而且必须当天晚上就要交。”

在源源看来,线上实习的好处是节约了很多费用,起码不用自己租房子。“线下实习肯定需要租房、交通、吃饭,经济压力会有点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源源用手机记录在学校看到的美景。

如果疫情缓解了,源源还是希望能够线下实习,也希望能回到学校。“在学校,大家都会在图书馆,在学习上肯定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在家就相对懒散一点,可以想干啥干啥。”

但家里人对源源宅家上网课却挺满意,“我妈挺喜欢我在家干点活。”

读研、工作、创业、异地恋

每个人都在追求更好的未来

比起那些对校园依依不舍的同学,源源自称对校园没那么不舍得,毕竟,“我已经保研了,还要在学校里再上三年。”比起踏入职场后的朝九晚五,大学的闲暇时光相对多一些。

虽然因为疫情影响,哪儿也去不了,喜欢旅游的小赵,这几年还是把学校周边都玩遍了。“像武汉、长沙、景德镇、杭州、福建那边基本上都去玩过。”他说,自己外出旅游的钱,来自他寒暑假在一家公司兼职,“每个假期能赚上万元。”

如今,找到工作的小赵已暂时结束在深圳分部的实习,回到大学所在的南昌。“我们学校安排了免费隔离点,经过三天两检后,就可以回学校跟同学见面了。”

考虑疫情期间减少聚集、有些学生无法及时返校等原因,小赵的学校决定采用线上答辩。“我的论文写了16000多字,到时候应该会在宿舍跟舍友一起准备线上答辩。”但他并不担心,“我跟之前的导师参加过一次大赛,当时也是线上答辩,有经验了。”

答辩完,小赵最期待的就是跟同学一起拍毕业照。“除了有一次疫情比较严重,其他时间南昌这边疫情防控总体挺好的,我们同学之间的感情也比较深。”

同样还在准备答辩的小尤直言:“虽然有一些难度,但不至于那么紧张,我现在心里只想着赶紧毕业。”

当同龄人还在四处求职时,小尤已经是两家创业公司的项目负责人了。

高中时,小尤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高二自学做兼职设计师;高考填志愿选择计算机专业;大二自己创业成立公司;后来又加入了一个学长的创业团队,到了大四时,手上已经接了很多项目。

游走在职场和校园间,小尤比同龄人成熟、稳重很多。“你在外面跑了一圈,然后再回到学校,会发现原来自己可能紧张得要死的那些校内答辩,或者说跟老师的交流相处,就变得轻松很多了,感觉不是一个量级的事情。”

带领小尤创业的学长正在读博,但小尤却决定放弃读研。“我评估了一下,如果再读研的话,我可能就熬不下去了。”其实,小尤的父母特别想让他读研,“在他们的认知里,如果不读研究生,以后可能没有任何竞争力。”

但小尤早在大三时就有了决断:“我想了想,哪怕我读研,出来后还可能是泯然众人。毕竟科技创业公司发展很快,如果你投入不足,注定不是第一梯队的选手,会被淘汰的。”

都说毕业季也是分手季,不过,准研究生的源源还在坚持自己的异地恋,其男友目前正在租房找工作。小赵和女友是同班同学,两人也已经规划好了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6月,小尤将和女友一起去深圳奋斗。

6月中下旬,小尤会回到学校拍毕业照。他最遗憾的是,平时一直在忙公司的事,很难分出更多精力去维护与同学、好友的关系。好在,毕业后,已经考上研究生的女朋友,将跟他一起到深圳奋斗。

图据受访者